第(1/3)頁 謝珩聽完頷首,“以前有人用過此等辦法?” “是。”傅青魚點頭,“大人放心,保管有用。” 謝珩沉吟半晌,才又說:“此法若是得用,以后可用于農作,對大離的整個農業發展都會有不可估量的益處。” “只要掌握好勾兌的比例,便不會有問題。”傅青魚有些意外謝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天下民生,不過轉念一想他先前特意往陳家莊跑一趟,不過是想親眼看看這些農民地里的莊稼受災如何,又覺得他會第一想到民生,而不是借此機會斂財或者上報立功也在情理之中。 “可有更準確的辦法?” “這個也簡單,做一個容器便可。”傅青魚看了一圈,“大人的紙筆呢?” “匣子里。”謝珩指了一下旁邊放著的一個梨花檀木的匣子。 傅青魚走過去打開匣子,拿出里面的紙筆,研墨畫圖。 謝珩起身走到她的旁邊,略微俯身觀看她作畫。 傅青魚一邊畫一邊跟他解釋,“我們可以找人打造這樣的兩個桶,在桶中分別刻上對應的需要多少鹽和需要多少水的刻度尺。” “比如這樣。我們在這個桶刻上需要一兩鹽的刻度,另外一個桶中刻上十斤水的刻度尺,兩方量好之后融合到一起,既能提高效率,也不會出錯。” 量桶不難理解,坊間購買米面大多也用此等方法,最難得是以鹽兌水幫助莊稼幼苗過冬這個辦法,便是他在《四民月令》當中也未曾見過。 這當真是她從一個不知名的老農口中得來的經驗?還是她本身就懂的東西,老農不過是一個借口? 她的身上到底還有多少他不知道的秘密? “大人?”傅青魚畫完畫,講解了半天沒得到回應,不由的起身轉頭,正好對上了謝珩盯著她的又深又沉的目光。 謝珩轉開目光,拿起桌上的畫紙,“若是此法當真有用,有意將此法呈報于皇上。” “可以。”傅青魚點頭,利農利民,說不定還能讓一些地方提高糧食產量免于饑荒,沒什么不好的。 謝珩將畫紙收起來,“晨暉。” “大人。”晨暉撩開門簾進來。 “你去問李成名尋兩個他們用來量米面的桶和他們擔水的水桶來。”謝珩吩咐。 “是。”晨暉領命去辦事。 謝珩又轉頭吩咐傅青魚,“你去告訴李福同等人,吃完飯后候命,今晚我們先將鹽水勾兌出來,明日一早便可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