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夏老半晌都沒有說話,端詳著柏辛樹,出了神。左佑佑看在眼中,覺得夏老的神態就好像透過他,看向其他的什么人。 良久,他神色感慨:“活著就好。中華大典不能再經歷一次停滯了,擔子壓在你的肩上啊?!? 柏辛樹沉默。 從研究生時期開始,柏辛樹就參與中華大典的修編工作,一直到博士畢業后入職華夏書林,再到柏松溪突發疾病,他臨危受命接手項目主持工作,柏辛樹在中華大典上投入了整整8年的心血。 但是對于修典而言,8年時間,遠遠不夠。 從柏忠華到柏辛樹,整整三代古籍人,“中華大典”的編修工作已經耗時58年,成書數千冊,能夠裝滿整整一間展廳,僅核對掃描件便能堆30層大廈那么高。 它以中國各大圖書館藏書為基礎、以海內外公藏機構和個人藏書為補充,全套叢書依經、史、子、集、叢五部分類,涉獵領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詩詞歌賦,旨在系統整理和搶救迄代中國歷代史料文獻,工作量不可謂不繁重。 人們雖然歌頌盛世修典,可修典工作本身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窮首皓經,看不到盡頭。 在事事都講求效率的今天,誰會愿意做這種毫無捷徑的“笨功夫”呢? 因此,在柏松溪病退后,沒有人愿意接手這個項目,最后只有年輕的柏辛樹咬著牙,挑起大梁。 他理應是最堅定的,可是—— 修典八年,越是深入到中華文化中去,越是惶恐。知道得越多,越察覺到自己的無知。 百川淵藪,熔古鑄今。卷帙浩繁的中華古籍,中華大典真的能找全嗎? 中華大典,真的足以配得上“中華”兩個字嗎? 永遠都不能。 做中華大典,又有什么意義呢?柏辛樹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柏辛樹性格內斂,面上表情向來不多。他壓下心里的疲倦,向夏老介紹:“這兩位是新加入古籍中心的同事,左佑佑,簡行舟,帶來給夏老見一見?!? 左佑佑規規矩矩行禮問好,然后像個小學生一樣,拘謹地坐在一邊。 夏老端詳了兩人一陣:“年輕好啊。你們是中華大典的未來,也是中國古籍的未來。你們是年輕人,更知道年輕人在想什么——必須讓更多青年感受到中國古籍的魅力,我們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才能活起來,只有植根在廣大中國青年的內心,中華文脈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