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追光者》、《起風了》、《云煙成雨》總共三首嗎?不用湊一個專輯?” 陳雪翻完了蘇宇的備忘錄,好奇地問了一句。 她覺得,當一個歌手,需要出一整個專輯才屬于出歌。 畢竟她所熟悉的那些歌手,也都是這么做的。 只有三首歌曲的話,會不會有些不倫不類了? 蘇宇點點頭,他知道陳雪的顧慮,所以解釋道:“暫時只有這三首,到時候看市場反應說后續的事情,至于專輯的問題……我建議咱們出單曲好一些,現在專輯沒什么意義了,一首一首來,或許更有效果。” 自從千禧年以來,專輯已經失去了應有的效果,不能說完全沒有作用了。 而是,它已經極大程度上弱化了。 甚至很多公司,為了維護用戶的正版意識,都推行所謂的電子專輯。 即購買一整個專輯的歌曲,定價為三五十元的價格這樣,當然這樣做的歌手也不是太多,因為用戶很難為了一些隨時可以修改的數據方面的微弱的權利,去進行買賬,這不僅是對他智商的褻瀆,而且更有可能成為欺騙小孩子的一些工具。 反正也就三五十塊錢。 這年頭的小孩子,努努力就有錢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質疑聲不斷,而專輯的推進和轉化,自然是變得舉步維艱了起來…… 專輯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地位,非常薄弱,也沒必要追求什么專輯了。 真正賺錢的,永遠是演唱會、廣告代言、活動商演等等! 專輯也實在是太老土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還賣不了多少錢,自然也就沒必要非要湊一張專輯出來了。 名氣一旦起來,商演和代言的錢,比專輯多多了。 所以,以單曲的形式慢慢推行,借助可樂視頻推廣。 或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至于未來? 未來的資本家學會了以正版裹挾用戶。 結果國內外卻兩種做派,一問三不知,一說就漲價。 總之,能讓正版這個東西真正體現用戶權益和價值,能規范正版的價格等等,也一直都是資本家所避重就輕的一個地方。 這里所損害的,可不僅僅是用戶, 真正損害的永遠是創作者。 資本怎么可能吃虧呢? 最先往上輸送血液的,也永遠是底層,這是亙古不變的套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