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鴻摩挲著下巴,露出沉吟之色。 之前只是刺史,領五萬兵馬已經有些逾越。 而如今,他已經成了兗州州牧,自然可以名正言順擴張軍馬。 十萬精銳,二十萬預備卒,還有青州黃巾軍的三十萬叛軍。 滿打滿算,他手里也只有六十萬大軍。 不過真正能用的,暫時還是先前的五萬精銳,剩下的只能算是半成品,轉化成精銳還需要時間沉淀。 特別是青州黃巾軍,除去老弱婦孺,能用者不過十萬。 因此,他手里實際派能上用場的兵馬只有四十萬。 整個兗州百姓充其量也不過幾百萬之眾,這其中士卒比例卻達到了驚人的十分之一。 縱觀漢武帝時期,人口三千六百萬,常備軍七十萬。 按照平均計算下來,五十個百姓養活一個士兵。 就這樣的水平,整個大漢的百姓都苦不堪言,漢武帝更被稱之為窮兵黷武。 哪怕歷史上的東漢末年。 群雄割據,戰火連天。 百姓死傷過半,民不聊生。 軍民比例的數量也始終維持在十五到三十之間。 這已經是這個時期生產力能夠達到的極限。 而十分之一的軍民比例,放在古代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他有著糧倉的支撐,加上今年的兗州糧食大豐收才能堅持下去。 不過,維持這個數量的兵馬,已經是兗州目前能夠達到的極限了。 畢竟,他還有數十萬難民,以及整個兗州數百萬的百姓需要養。 真要是給他百萬大軍,雖然能養活,那也就宣布著失去了開戰能力。 一場跨州之戰都能把他這點家底徹底打空。 除非,能再拿下一州,才能繼續擴張兵馬。 但,就算多取一州之地,也不能憑空變出糧食。 窮極一州之地,擴張十幾二十萬兵馬就是極限。 除非他不惜一切代價,壓榨百姓去爆兵。 劉鴻搖搖頭,他肯定是不會這么做。 他經營兗州這么長時間,才養出來的仁義之名,真要是這么做,損失的可不只是一點名聲。 別小看了這份仁義。 沒有這份仁義之名,那些名臣武將憑什么來投靠他,為什么要買他的賬。 而且,窮兵黷武看似兵強馬壯,透支的卻是底層百姓。 長遠來說,弊大于利。 他又不是走投無路,沒必要干這種承擔風險的事情。 種田流,只需要慢慢發展,遲早可以平推亂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