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導致了他們白天有不少時間都只能停下來休息,晚上又因為夜盲的原因行軍速度不能太快,這無疑增加了他們行軍的時間。
而行軍時間的增加也代表著他們到達下一處水源的速度變慢,飲用水的需求量就會增大。
在趙璋的建議下,黃巢分出了十萬軍隊專門用來運水,來確保軍隊的水源問題。
可這是十萬軍隊!
在派出這些軍隊之后他們的大軍數(shù)量就不足百萬了,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
事實上不少的將領都反對趙璋這個建議,可黃巢對趙璋非常信任,最終還是力排眾議強制施行。
而且趙璋還看出了他們軍隊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不太對,因此在他的建議下,黃巢下令讓另外兩路大軍前來匯合,他們準備匯聚所有的力量來確保能攻下雨汐城。
之前他們剛剛出發(fā)的時候,那對于攻下雨汐城可是非常自信的,甚至他們都覺得百萬大軍進攻雨汐城是殺雞用牛刀。
然而經過這一路的行軍下來,哪怕他們還有九十萬的數(shù)量,但因為士氣以及趙鴻軍隊入駐雨汐城的原因,他們對于攻下雨汐城居然有了很大的不自信!
九十萬對戰(zhàn)城中將近二十萬的大軍,在城墻還算堅固的情況下,短時間之內很有可能進攻不下。
此時的黃巢已經聽說了一路反王被趙鴻解決的事情,趙鴻的軍隊可能不能簡單的看做是十萬大軍,他必須要認真對待。
因此他召集了剩余的兩路兵馬,他需要集結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攻下雨汐城,當然,要能活捉趙鴻是最好不過了。
只要能活捉趙鴻,長安城就只有乖乖投降這一條路可以選擇。
領主對領地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古代時候的皇帝,在古代,城中縣令或者太守被敵人活捉,縣丞或者別的將領可以因為忠于皇室而死戰(zhàn)不降。
甚至皇帝被活捉了,大臣們可以在皇室當中重新推舉一人出來登基稱帝。
但領主一旦被活捉,整個領地就只能投降了,不然領主一死,領地就會自動解散,人才要么提前叛逃要么跟著一起消亡。
他需要召集自己手下所有的軍隊,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只是他的另外兩路軍隊,此時狀態(tài)也不是很好。
五十萬大軍的行軍路線也很難藏匿,夏國領主們一直在互相通報著他們的坐標位置,他們一路上遭受的.....也不少。
只是夏國領主們對待他們的關注度肯定沒有黃巢所在的大軍來的多。
在另外兩路大軍匯合過來之前,黃巢還需要將糧草和水源給準備好。
百萬大軍的后勤就夠頭疼了,更何況兩百萬。
或許真的只有先去那座縣城制作后勤物資才能支撐得住了。
他一邊想著一邊聽著手下人給他的匯報,在蟲災清理的七七八八之后,他們的糧食儲備居然一下子少了將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