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二十七章 發兵-《爭宋》
第(2/3)頁
“你的岳丈大人給我來信了,我本來想讓你跟你的學生軍押運糧草的,不過,我想這糧草之事也是兇險,還是在我左右更為安全些。”
“大人,您放心,我們雖然不是成人,但所學也差不了多少,此戰必有幫助。”
“嗯,勝與不勝無關緊要,大不了我這官不做了,但你們還是孩子,你們是唐國的未來啊!保護你們,也是保護唐國的未來。”
此時的于樂有一種悲涼之感,看著眼前的張巒,知道這是張巒最后的機會了,如果戰敗不死也得丟官。
“大人,此次出征其實只要咱們穩扎穩打就有取勝的機會,不要急于一時,不然會陷于不利之地的。”于樂不能直言,只能是旁敲側擊地說。
不過此時的張巒可沒心思聽于樂所說的,一個沒上過戰場的小孩子能有什么神機妙算和退敵之策,聽聽罷了。
于樂感覺自己說的并沒有被張巒重視,也知道是因為什么,算了,到時候再說吧!
大軍出征前,必須要進行祭祀活動。因為不是天子親征所以與命將出征不同,二者禮數規格有很大的區別。祭祀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
出征前祭天,是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幣等,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天,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天的名義去懲罰敵人。古代干支紀日有剛日、柔日之分,也就是陽陰之別。甲、丙、戊、庚、壬為剛日,剛日屬陽,外事須用剛日。祭天要在剛日舉行,但具體的日子則要通過占卜選定。
出征前祭地,地是土地神。
出征前告廟,告廟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義。
出征前祭軍神、軍旗。軍神,一說是軒轅黃帝,一說是蚩尤。祭祀時要殺牲,以牲血涂軍旗、戰鼓,叫做釁旗鼓。軍中大旗叫“牙旗”,古有“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候”的說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