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部最近的日子很不好過。 劉焉知道趙部在巴郡經營多年,先后參與平定五斗米道以及益南叛亂,可謂功勛卓著,而且為官基本還算清正,在巴郡頗有威望,不宜直接動手。但劉焉深諳斗爭之道,身為州府上官,要抓郡國痛腳不要太容易,隨便找一些小毛病,不依不饒,就能讓下面的人跳腳。 近來,州府頻頻借故對巴郡府施以打壓。 州牧全權負責州內軍政,劉焉指使官吏嚴查巴郡各縣帳目,試想在先帝西園公然賣官的大環境下,有幾個官吏絕對清廉?認真一查,巴郡多位縣令被查出有貪贓枉法行為,才短短兩個月時間,14位縣令倒有7人落馬。劉焉遂以“巴郡太守府監察不力”為名,名正言順地剝奪了郡守府對下屬縣城人事任免權,劉焉指派的縣令進入巴郡任職,從縣一級動搖趙部根基。 剩下的縣令雖占半壁江山,卻也看出風向不對,人人自危。 有些門道的開始主動向州府獻媚表忠心,希望改換陣營,以免被州府清算。州牧要對付某位太守,實在太容易了。 趙部在巴郡經營多年,多少有一些門路,他輾轉得知劉焉想把他拿下。趙部親自跑到州府求見劉焉,借匯報工作為名,隱晦地向劉焉表示愿效忠,希望劉焉放他一馬,劉焉當面笑咪咪,背地里依然如故,趙部遂知事情已不可挽回。 除非他想造反,否則早晚被劉焉趕下臺。 姑且不提趙部有沒有那個膽子,就算他想造反,也無力對抗州府。 早在幾個月前,益州叛亂剛平定的時候,劉焉就開始抓軍權。 他以益州叛亂發生時州府無力平叛為例,要求郡國一半部隊移交州府,以便有事的時候能夠更好應對。劉焉是州牧,有權作出這個決定,新任職的太守都與他休戚相關。 劉焉要集兵權于中央,那些新官不會有意見。 漢中太守張修正煩郡府軍不夠純粹,減少郡府軍,他可以依靠五斗米信徒組建信仰堅定的道軍,要部隊?拿去便是! 所有人贊成,趙部也不敢反對,乖乖執行州府政策。 趙部就如同砧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什么時候下刀全看劉焉興致。 魚不智從只言片語中感覺到,趙部意志消沉,萌生去意。 趙部并不是要結束仕途,他想的是離開益州,換個地方做官。 在從前,想換個地方做官,打點到位就行了,奈何靈帝死后,少帝繼位,朝政大權掌握在外戚手中,昔日先帝賣官的西園不幸沒落,再找不到一個明碼標價的良心機構。可劉焉步步緊逼,趙部只得派親信帶財貨進京,找門路接觸大將軍何進,希望何進能幫他脫離苦海。 大將軍府收了錢,表示愿意運作,然后大將軍就掛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