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狼災持續(xù)期間,并不是所有領主部隊都在蹲點設伏,搶人口是很多領地優(yōu)先選項。如今狼災退去,再想借狼災忽悠難民變得非常困難,伏擊鮮卑騎兵繳獲戰(zhàn)馬,成為現(xiàn)階段比較現(xiàn)實的選項。 其次,狼群退去后,官軍得以全力應對鮮卑人南下。 大約十天前,幽并官軍還只能采取守勢,小心翼翼地據(jù)守郡城和縣城,頂多率部援救被鮮卑人攻打的鄉(xiāng)鎮(zhèn)。可隨著某領地伏擊鮮卑騎兵開了先河,越來越多的玩家部隊自發(fā)參與戰(zhàn)斗,不斷殺傷鮮卑騎兵,官軍的壓力大減。釣魚戰(zhàn)術推廣后,鮮卑騎兵不斷失血,對官軍的威脅逐漸減弱。 官軍開始主動出擊! 幽州牧劉虞為政寬仁,安撫百姓,以懷柔政策對待當?shù)赜文撩褡澹钍苡文撩褡寰粗亍ur卑南下后,幽州治所廣陽郡附近的護鮮卑校尉部、護烏恒校尉部枕戈待旦,歸化的游牧民族部落也時刻準備響應劉虞的征召。狼災一結束,歸化的游牧民族沒有了后顧之憂,劉虞命兩大校尉部和民族騎兵,對入侵的鮮卑騎兵展開打擊。 入侵廣陽郡的鮮卑騎兵,被官府勢力連番打擊,境況凄涼。 有一個郡的鮮卑騎兵,比入侵廣陽境的鮮卑人更慘。 這個郡就是右北平。 右北平是公孫瓚的地盤。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漢末群雄之一。 公孫瓚相貌俊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曾與劉備同師事于大儒盧植。他出身貴族,因母親地位卑賤,先從郡中小吏做起,憑自身能力脫穎而出,曾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丘力居等人叛亂,逐步做到中郎將。公孫瓚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戰(zhàn)勇猛,威震邊疆。 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zhàn)時像是打自己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對待異族來犯,他的信條是以殺止殺,拼盡全力捍衛(wèi)漢人利益和尊嚴。他曾經(jīng)因為與異族作戰(zhàn)太過深入,導致部隊出現(xiàn)重大傷亡,多次陷入險境,但公孫瓚從未退縮,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信條。 簡單地講,公孫瓚是一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 如果他生在盛世,遇到象漢武帝那樣的雄主,很可能又是一個霍去病。 可惜的是,公孫瓚生在東漢末年,國家因為內(nèi)憂外患極度衰弱的時代,即便他有心報國,遠征塞外,為大漢朝蕩平北域,開疆拓土,朝廷也沒有能力給他提供必要的支持,更缺乏銳意進取的主觀意愿。 他對待異族的強硬態(tài)度,與持懷柔態(tài)度的幽州牧劉虞截然相反。 劉虞是大漢宗親,忠于漢室,更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同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物。但兩個人政見不同,漸生嫌隙,公孫瓚被派到右北平屯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