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咴兒咴兒!” 戰馬長嘶,朔風飛揚。 三百余騎飛馳在官道上,馬蹄與地面頻繁接觸發出的“得得”聲,緊湊綿密,如暴風驟雨一般,驚破大地的寧靜。 戰馬上的騎士大多身材魁梧,相貌裝束分明與漢人有異,皆長臉長鼻,窄袖髡頭,人人背上背著大弓,剽悍之氣盡顯。那些常在北方邊地行走的,一眼便能認出這些騎兵的身份。 他們是鮮卑人。 草原大旱,牛羊牲畜損失無數,草原上鮮卑人紛紛南下,進入漢人區。鮮卑人到漢人地域顯然不是為和平而來,每當草原上發生災變,他們的生計受到影響,往往都會記起南方的漢人“鄰居”。漢人是農耕文明,建城墾地,收成穩定,鮮卑人遇到災荒,往往會選擇到漢人地區擄掠。 五胡亂華之前,漢兵的精銳程度非常值得稱道。 依靠嚴明的紀律、高超的指揮藝術和先進的軍事器械,漢兵面對北方異族時,常常能以少勝多,用手中的戰刀和戈矛,殺得北方異族魂飛魄散。沒有異族敢忽視漢兵的英勇,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就是被漢人連番打擊下逐漸衰落,原本被匈奴人奴役的鮮卑人趁機崛起,他們占據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種十余萬落,成為新的草原霸主。 漢桓帝時期,梟雄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分地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鮮卑,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鮮卑,上谷以西為西部鮮卑。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屬檀石槐。 統一后的鮮卑,開始連連侵擾東漢邊境。 12年前(177年),漢靈帝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騎兵萬余人,分別從高柳、云中郡、雁門郡出塞,分三路進攻鮮卑。漢軍出塞二千余里,鮮卑首領檀石槐命東、中、西三部大人率眾分頭迎戰,大敗漢軍,鮮卑威勢達到頂峰。 但鮮卑的鼎盛時期非常短,擊敗漢軍后第四年,鮮卑共主檀石槐死去,其子和連難以服眾,鮮卑分裂。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云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云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干小集團,散布于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 近年鮮卑各部彼此攻伐,內耗嚴重,再不復檀石槐時期氣象。 不過,即便分裂為幾大勢力,鮮卑人仍然是草原上實力最強大的族群。 由于東漢王朝近些年也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鮮卑人寇邊時有發生。 事實上,即使是在大漢朝國力最強盛的時期,草原民族南下擄掠也屢見不鮮。漢人精于步戰,游牧民族全是騎兵,再精銳善戰的步卒,也沒有辦法追上來去如風的騎兵,這是結構性問題。 草原騎兵機動力占據絕對優勢,搶完就跑,讓人頭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