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趁流寇混亂之際,幾名武師護著馬車沖了出去。 流寇哪里肯放手,鼓噪著一窩蜂追著不放。 那青年獨自斷后,流寇中有弓手用箭射他,他或躲閃,或用長槍撥打,不僅自己毫發(fā)無損,就連射向馬車的箭矢,也被他一一擊落。一旦有流寇靠得太近,青年掌中槍就如同跗骨之蛆,將那些流寇一一刺殺。 馬車跑出不到兩里,死在青年長槍之下的流寇,又多了20余人。 流寇們被青年殺得心寒,有心退走,可流寇大首領(lǐng)拿人錢財,就此退走以后還怎么做生意?那青年雖然無人能敵,殺了數(shù)十人,但流寇數(shù)量仍然很多,只要耗得那青年力竭,再解決兩名武師,是很容易的事。 首領(lǐng)打定主意,讓弓手對青年持續(xù)保持壓力,近戰(zhàn)流寇不再悶頭猛沖,多虛張聲勢,與此同時,分出上百人從兩側(cè)繞過青年阻擊,繞前截擊馬車。馬車的速度沒有流寇快,哪怕繞遠一些,花點時間,總能對馬車構(gòu)成威脅。 流寇策略一變,青年也頭大如斗。 他再神勇,也只能擋住一面追兵,被流寇靠近馬車,以逐鹿武師實力,斷不可能擋得住這么多流寇。 無奈之下,青年讓馬車脫離主道,停在一處崖壁拐角處。 拐角處可免受流寇弓箭威脅,流寇要想近身,只有沿崖壁沖過來近戰(zhàn),青年親自守在拐角位置,連殺數(shù)人,暫時打退流寇的進攻。青年知道流寇不會善罷甘休,此路陡峭,一邊靠山壁,一邊是懸崖,馬車無法繼續(xù)前行,流寇顯然很熟悉地形,外面已分出人手截后路,一旦流寇兩路合圍,地形反而會成為他保護徐母的障礙。 他不會分身術(shù),這種地形下無法同時抵擋兩端來敵。 最好辦法,是趕在流寇完全合圍之前,由青年斷后,帶徐母步行離去。但徐母無法行走,即使武師們背她,行進速度也快不起來,離開這段山道,被流寇追上后連僅有的地利優(yōu)勢也沒有,更難護得徐母周全。 想清楚個中厲害,青年很快做出決定。 他讓一名逐鹿武師攀崖離去,通知領(lǐng)地派人前來接應(yīng)。 他們正處在巴郡境內(nèi),具備搬請救兵的條件。 青年對自身武力頗有信心,只要武師行動夠快,或許能撐到援軍趕到。 青年綜合各項情報,作出了最安全、也最合理的應(yīng)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