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關于皇帝要在宮里給康王夫婦設靈堂的決定,遭到了諸多大臣的反對。 這些大臣不想著如何追查殺人兇手,卻一心關注是否一切如儀,是否合乎禮法。 公冶寒被他們吵得頭疼,奈何他又不會講那些“之乎者也”的大道理,只能看著他們吵。 好在文武百官都知道他們這位昏君的脾氣,也清楚如果跟這位昏君“文死諫”的話,搞不好真的會死。 吵到最后,也是以一句“就依朕說的辦”而結束。 由于靈堂設在宮里,為了避免人多混亂,對前來吊唁的人進行了篩選。 溫陵先讓公冶言思將自己想見的人,和康王府走得近的人寫上。再由她和公冶寒將“有必要”來的人寫上。 而這些人,如果能夠成功拉攏,就會成為朝中一股新的勢力。 其中,自然有李功武的夫人。 她隨夫在邊關守城,本可以不用來,但卻千里迢迢地趕來吊唁,這本身就表明了一種態度。 王侯薨逝,停靈七天。 從第一天開始,溫陵就一直陪著公冶言思。 停靈的最后一天晚上,她送他回永安殿。 臨走的時候,公冶言思鄭重向她行了一禮,“靈堂的事情,多謝貴妃娘娘。” 溫陵扶起他,道:“言思,永遠......不要對我說謝謝。” 因為已經和平王翻臉,所以也就不用再扮演商紂王和蘇妲己的戲碼了。 這些日子溫陵就回了宜蘭殿住。 后宮是個見風使舵的地方。 大家見溫陵回了宜蘭殿,皇上又多日不曾臨幸,便以為她失了寵。于是就有不少人開始往紫宸殿送湯,往御書房送點心,甚至還有親手做衣裳的。 溫陵自然無所謂,她和公冶寒只是盟友,最多算是朋友。犯不著干涉人家會不會順水推舟左擁右抱,坐享齊人之美。 可細辛卻是個積極的,整日觀察著皇帝寢殿的風吹草動。 哪個妃子給皇上送了什么,什么時候送的,說了幾句話,都探查得一清二楚,回來就報給溫陵。 一開始,溫陵也沒當回事兒,只是告誡她以后少管閑事兒。 但溫陵對待下人向來寬柔,導致細辛把她的話當了耳旁風,刺探回來的情報反而一天比一天詳細。 溫陵終于不耐煩,這紫宸殿怎么漏得跟個篩子一樣?細辛這種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都能打探得這么詳細,要是讓平王的人混進來那還得了。 她問細辛:“我以前怎么沒發現你有做斥候的天分,你這些情報都是怎么打聽來的?” 細辛回答道:“德喜公公告訴我的啊。” 溫陵“?” 溫陵又問:“你問什么他就告訴你什么?” 細辛誠實地點點頭:“有時候不問他也說。” 溫陵:“......” “不過有件事情,奴婢覺得挺奇怪的,后宮但凡有品階的妃子都去紫宸殿獻過殷勤,只有鄭貴妃一反常態,每日待在臨華殿里吃喝玩樂,要么就逛逛御花園,除此之外哪里也不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