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杜某無力再戰,潼關安危,就仰仗軍師了?!? 王猛鄭重頷首。 在他接管潼關的時候,姚襄也從退下來的羌兵口中得知果真是有援軍抵達,雖然具體數量不得而知,但根據羌兵們的說法,城內烏泱泱一片,只怕不下萬人。 姚襄并非姚弋仲的長子,其兄長姚益生、姚若等人皆在世,但姚弋仲三十多個兒子中,以第五子姚襄的才能最為出眾,就連第二十四子姚萇,相較于這位兄長,也要遜色許多。 當姚萇開創后秦基業后,再回憶起自己的兄長,也感慨自己有四處地方不如他: 身長八尺五寸,臂垂過膝,人望而畏之,一也; 當十萬之眾,與天下爭衡,望麾而進,前無橫陣,二也; 溫古知今,講論道藝,駕馭英雄,收羅雋異,三也; 董率大眾,履險若夷,上下咸允,人盡死力,四也。 時人稱贊姚襄:神明器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 姚襄有孫策再世的美譽,而其弟姚萇也自認為領十萬之眾,不如其兄,又何嘗不是在向東吳大帝致敬。 姚萇此時也在潼關城外,時年二十一歲的他,雖然從面容上看稍顯稚嫩,但自少年時起,就已經展露智慧,為諸位兄長所驚奇。 “五兄,潼關險峻,又得新援,已非人力所能奪取,五兄還需另作打算。” 姚萇私底下進言道,這種話當然不能被外人聽去,免得影響軍心。 姚襄又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但自古以來,由關東入關的三條主要路線,都已經被桓熙所占據。 如今桓溫正在領兵進攻南陽郡,企圖打通與關中的聯系,武關那條路自然是走不通的。 桓熙又派遣沈勁在汾南高垣修筑高王城。 且不說汾南高垣之險不下潼關,即使能夠繞過,經由蒲坂入關。 一旦沈勁殺下高垣,斷其退路,或是襲擾糧隊,姚襄孤軍深入,必將身陷死地。 既然武關與蒲坂都不能走,可不就只能強攻潼關。 他嘆息道: “阿弟所言,甚合我心,可就怕無功而返,會遭父親責罰。” 姚弋仲對姚襄,可謂是高標準,嚴要求,但凡有不能讓他滿意的地方,動輒施以軍棍。 當然,這也是愛之深,責之切。 可以料想,一旦姚弋仲過世,繼領其部眾之人,非姚襄莫屬。 只是這孫策再世的名頭,多少沾點晦氣。 姚襄準備再作嘗試,興許這些所謂的援兵,不過是召集來的民夫,用以虛張聲勢。 然而在親眼目睹又一波進攻被守軍英勇擊退,姚襄終于不再抱有僥幸心理,而軍中將士也不愿再繼續強攻潼關。 此前是以為潼關僅有數千守軍,能有可乘之機,如今一窩蜂涌進了上萬的援軍,誰還愿意繼續去攻堅。 姚襄又試圖佯裝退兵,引誘王猛出關追擊,甚至留下部分輜重,希望晉軍前來收繳。 但王猛卻不中他的計,嚴令麾下將士不許出關一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