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inf 當桓熙在隴右攻城略地之時,殺胡的東風,也吹到了關中。 桓熙來自后世,又魂穿于南方高門子弟,對于這一時期的胡漢矛盾,沒有切身的感受。 他只盯著自己治下的人口數據,關注有多少納稅戶口、兵役戶口,因而,在關中勞動力匱乏的大背景下,桓熙主張緩和胡漢矛盾,而不是激化它。 但胡漢彼此間,積累數十年的仇怨,又豈是是一朝一夕所能化解。 桓溫的參軍孫盛所著《晉陽秋》,就曾記載,羯人作戰,會隨軍攜帶漢族女子作為雙腳羊來飼養,供他們發泄獸欲之余,也作為行軍打仗時的軍糧。 當石閔在鄴城殺胡的消息傳至關中,漢人復仇情緒高漲,而胡人則驚恐不安。 留守長安的權翼努力安撫胡漢百姓,終于等到了王猛從雍縣發來的指示,只有短短一句話 無論胡漢,嚴禁私斗,傷人者罪,殺人者死。 桓熙沒有經歷過苦難,但王猛出身貧寒,少年時在北方顛沛流離,也曾無數次的目睹胡人對漢人的欺凌。 可作為統治者,他必須放下仇恨,關中攏共就十一萬戶的人口,哪經得起自相殘殺。 即使桓熙全取隴右,且不說包括仇池國在內,隴右也僅有三萬六千余戶。 真要在關中放任漢人復仇,大肆屠戮胡人,事情傳到關東,再想東出,必將激起胡人的拼死抵抗。 王猛、權翼以強權彈壓下民族矛盾,也暫時化解了殺胡令所帶來的危機。 只是王猛依舊難得清閑,桓熙雖然給胡人分了田地,但部分胡人壓根就不知道該怎么耕種,眼見春耕將至,王猛只得親自過問此事,安排農官前往各地,教授胡人耕種技術。 與此同時,桓熙在略陽大敗王擢、楊初聯軍的消息傳揚開來,秦州各郡無不震恐。 天水郡城與略陽郡城相距不過五百余里,僅僅兩天時間,王擢的首級就被送入天水城中。 擺在留守之人面前的選擇倒也簡單,隴西總共也才三萬六千余戶,略陽之戰,王、楊聯軍共計三萬四千人,幾乎是傾其所有。 如今桓熙在略陽釋放降兵,但這些降兵即使回到家鄉,也在等著晉軍上門分田,又怎會出力抵抗王師。 甚至不少降兵雖然領了遣散的糧食,卻不愿離去,非得要為晉軍帶路。 王擢敗于略陽,可以說是葬送了秦州的軍事力量,面對王師西征,漢人士族焉能為羯趙盡忠死節。 晉軍還在半道,天水豪強已經來到郡界,喜迎王師。 天水士人,以趙氏為代表。 戰國末年,代王趙嘉在趙國滅亡之后,在代地抗秦六年,兵敗被俘,舉族遷于咸陽,其子趙公輔在秦漢之際,定居天水,為天水趙氏始族。 當然,天水趙氏中最知名的人物,還得是漢宣帝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西漢名將趙充國。 而在這一時期,趙氏最杰出的人物,則是桓熙在接見天水士人后,又單獨喚來帥帳的趙俱。 與原時空不同,趙俱此時并未東出投奔苻洪,而是見桓熙北伐,奪取關中,知其必然西進,故而留在隴右,靜候明主。 桓熙當然知曉此人的經歷,否則也不會單獨將他喚來。 原時空中,趙俱官至前秦尚書令,其人之才,不必贅述。 又因羞愧于同族兄弟趙韶、趙誨阿諛君上,戕害忠良,最終憂憤而死。 桓熙最喜愛的,就是這種有才能的忠義之士。 一想到王猛在雍縣為自己當牛做馬,桓熙唯恐他積勞成疾,總得給王猛找些政務上的幫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