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朝廷已經組織兩名御史和工部侍郎、戶部主事等隊伍前去兗州賑災。 黃河水患因為開了兗州這道口子,阻止了下游百姓的危機。 這些事民間不會有人知道,黃河下游的百姓更不會知道,他們依舊安靜的過著自己的日子,兗州死了那么多百姓,也不過只是他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他們從來不知道國家在背后究竟做了多少事,才會拯救他們于水火之中。 兗州那邊的消息很快抵達中樞,政事堂內,三高官官目瞪口呆的看著兗州太守傳來的奏疏。 “太子……選了個干吏!” 趙周由衷的感慨,兗州的危機解決了,死了一名刺史李士懋。 李刺史將所有罪責自己背上了,黃河口子是他主動打開的,給出的理由是朝廷對他不公,數年沒給他升遷,從而心中悲憤,報復社會。 這些借口欺騙愚昧百姓自然可以,但凡讀過書的人都懂得分析這其中的詭異和貓膩。 歷史從來就是有如此魅力,很多看起來極度不可能發生的事,卻發生了,史料上三言兩語,后世人一言評斷好壞。 卻從來不會有人探究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奸臣為什么會成為奸臣。 總而言之,輿論再也不會指責衛寧,李士懋替衛寧背負了一切,心甘情愿。 三高官官不知道賈讓怎么做到這一切的,要不是李士懋主動去背負這些,沒有人可以逼迫他。 換言之,賈讓讓李刺史主動做了這一切。 這是個十足的人才,他解決了這次兗州的危機,安撫了兗州存活下來的所有百姓。同時也證明了一件事,皇太子用人的眼光……夠毒辣! 賈讓是個政治家,具備政治家卓越的智慧! 當消息傳到未央宮漢武帝的案頭,漢武帝感到無比的惋惜,為李士懋。 可他還是咬牙下令刑部,誅殺李士懋九族! 如此大的罪過,若只殺李士懋一人,無法對兗州百姓交代! 東宮。 當衛寧知道賈讓在兗州做的事,他既開心又悲傷,心情矛盾復雜。 或許這就是無奈,人的一生有太多無奈,上到天子太子,下到黎民百姓,無奈的事太多了,無法避免。 李士懋做錯了嗎?沒有。可他還是死了。 衛寧于心有愧,他知道李士懋替自己背負了一切罵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