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勞民傷財之后會發生什么? 民怨沸騰,怨聲載道。 想想看, 現在齊國的土木工程。 皇宮、金雀臺、臨淄城擴建,還有整個齊國范圍的道路修建。 像興建學校這種,都只算皮毛了。 如此浩大的工程,齊國又要征調多少民夫。 要耗費多少的人力物力。 而這些消耗,一定會攤到齊國百姓的身上。 看看歷史, 那些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王朝,有哪個是得到善終的? 尤其是所謂的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后世的人是可以乘涼,可是當世的那些人呢? 他們就活該受罪? 翻看歷史書,曾經有一個大隋王朝。 鼎盛之時絲毫不遜于現在的大秦。 可就是因為隋國的末代帝王,窮兵黷武、大興土木,弄得百姓怨聲載道。 最后也因此消散在歷史當中。 現在韓林的舉動,不正是給了自己機會么。 等百姓們怨聲載道之時, 從背后添一把火,推波助瀾。 到時候, 自己登臺高呼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接著一舉推翻韓林的暴政。 捏緊拳頭, 葉清秋在心中暗暗定好了計劃。 其實現在的葉清秋,跟剛重生的時間段相比,心態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個時候, 她還擔心齊國被韓林折騰的不成樣子。 民生凋零,百姓怨聲載道。 這樣的情況下,自己接手的齊國,又將是一個爛攤子。 然后自己還需要休養生息,一步步緩慢的恢復元氣。 這種結果無疑會浪費她大量的時間。 所以一開始, 葉清秋就找到父親,約法三章。 約定一年為期,如果韓林是無藥可救的昏君,便讓父親支持自己的大業。 這樣葉清秋就可以提前起兵,將韓林推翻。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事情的發展,完全跟她前世遇見的不一樣。 韓林雖然仍舊是記憶中的昏君,可是齊國的現狀,比前世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甚至毫不夸張的說, 葉清秋覺得,現階段的齊國,與她統治下的巔峰時期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這種情況下, 葉景隆怎么可能答應葉清秋大逆不道的想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