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瑯琊王氏族規:家中有兩子者,需文武各擇其一。 這個族規從秦時就已立下,并且延續至今,武就不說了,王家以武起家,自先秦祖先王翦、王賁、王離起至今名將就未曾斷過,而文也不落下風,如‘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還有書法大家王羲之、王獻之等更是恒古爍今。 時至今日王智的父親習武,雖然只能算是碌碌,但大伯王亶從文卻是厲害得緊,大觀三年進士及第,時仕中議大夫,位列九卿之一的太仆寺卿,也就去年才致仕還鄉,就任瑯琊王氏族長去了。 想來應是王家先祖時就明白雞蛋不能放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 到了王智這一代,可謂是翻了車,這小子生的人高馬大的,且好勇斗狠,成天打打鬧鬧,渾身使不完的力氣,本應是從武的好苗子,就因為兒時裝筆背了一些唐詩,從而被強行塞進了書院,而長子王荀也不能算是文弱,但也強壯不到哪去,只能算是普通人,且喜好詩詞書畫還頗有造詣,卻被安排從軍去了。 家中祖老不止一次大罵王稟夫婦二人瞎了眼,把馬拉去耕地,牛卻被披上鞍子抽鞭子跑。 王智聽著種氏的話也是后悔,直想抽自己倆耳刮子,當初怎么就管不住這個嘴,拿后世記憶來裝筆算什么英雄。 只是現如今也不能再來改過了,王智只能悶悶不樂的被阿娘趕去了學堂。 …… 三月的春風還是有些刺人,王府門前,王智緊了緊太學學子統一著裝的白色儒衫,招呼了王富與王貴二人一聲,便先行往內城走去。 由宣和大街向西進內城過舊曹門,再左轉過麥秸巷、狀元樓,跨過蔡河,便到了御街之東橫街,趙宋一朝的最高學府‘太學’就坐落于此。 太學是不禁外人進入的,只要有一定跟底的良家適齡學子,都可以進入太學旁聽,可后來因為人員眾多,難以管理,便規定非在籍學子只可以停在太學外院,內院是進不去的,所以王富與王貴二人跟著王智進入太學外院后便分開來,由王智一人獨自進入內院。 此刻臨近上齋時,內院學子熙熙攘攘各自朝著自己的齋堂走去。 這時的齋堂和后世的班級一樣,也有各自齋堂,一齋三十人,設有齋長與學政,也就是后世的班長與老師,主要教授經義、策論、詩賦,兼授律學。 “阿霸,阿霸…哎!這邊,這邊…” 普一入院,王智便聽到有人在大聲叫喊,只是簡單往人群里掃了一眼,便看到一個高瘦個學子在向他招手,沒錯,這個‘阿霸‘正是在招呼王智,而能知道這個外號,并且喊的這么順口的喊的學子還能有誰? 只見這學子個有八尺,比王智還要高半個頭,瘦的跟竹竿一樣,站在人群中很是鶴立雞群,很難看不見。 此高瘦學子正是王智在太學的同窗死黨,也是私下好友,乃是當朝上部郎中、秘書少監秦季之子秦九昭。 王智穿過人群向著他的方向走去,走到跟前時摟著他的肩膀笑道:“算盤,怎么了,一周不見想我了嗎?” ‘算盤‘正是王智給秦九昭起的外號,只是因為秦九昭算數特別厲害,固有了這個名號,可絕對不是因為他特別的餿摳,王智表示不承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