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不比讀文言文輕松,而且,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怪不得那些中央編譯局的老學究要研究鉆研一輩子,真的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想了半天梁江濤明白了,這里面不光是翻譯的問題,也不是晦澀的問題,而是邏輯的問題!先不說馬克思的思想,單從邏輯上講,他就絕對是一個天才中的天才。一個句子,往往數百個字都說不完,簡直層層遞進,完美無缺,讓梁江濤都快斷氣了。這是在讀理論文章嗎?這是在讀法律條文??!對,法條!梁江濤腦袋中靈光一顯,終于知道為什么如此熟悉了,他找到了上大學時的感覺。句子長,層次豐富,這就是邏輯性強的表現。因為,法條必須要無比精準,盡可能考慮所有情況,消除所有漏洞,所以句子就不可避免地很長,出現各種邏輯連接詞,說不好聽的“顯得不像人話”。馬克思寫的文章,很像法條,說明了他強大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尤其那篇著名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表達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當時,馬克思和他的同學即將中學畢業,面臨著升學和就業的問題,馬克思一揮而就,寫下了這篇文章。而當時他只有17歲?。?7歲就寫出如此千古名篇,什么是天才?這就是天才!聰明得自天性。都說梁江濤是天才,可是他自己知道,他是由于占據了先知先覺的優勢,重生后又找到了正確的道理,著實算不上什么天才。馬克思才是天才,天才中的天才。怪不得能寫出《資本論》,發現剩余價值規律,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體系,指導了革命,讓人類進入新的時代!也改變了華夏的命運!讀書之余,梁江濤還喜歡逛書店,黨校里面就有有名的書店,也有讀書館、善本室,各類經典孤本應有盡有。但梁江濤還覺得不滿足,偶爾去市區的時候,也喜歡流連在各大書店,比如說西單的圖書大廈,王府井的新華書店,整整一個大樓都是賣書的,什么書都有!琳瑯滿目,書頁留香,聽著翻書的沙沙聲,有一種靈魂受到啟迪和凈化的感覺。令梁江濤印象最深刻的是《學哲學,用哲學》這本書。這是當年一名領導同志寫的,影響很大。里邊都是收錄的他在各個場合的講話,每一篇講話都短小精悍,卻切中要害,非常具有思想性,可以說是靈活運用哲學方法論的生動體現。這名領導,也是梁江濤非常敬佩的。他是工人出身,一開始并沒有讀很多書,但天資聰穎,悟性奇高,邊干邊學,竟最終成長為一名著名的領導!在和平年代,從一名農家子弟成長為這樣的領導,這是縱觀全世界、全歷史都是不多見的事情。只有在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出現這種現象。更加說明華夏的那個年代是非常公平的。無論在什么崗位,只要你出色,就能夠冒出頭!不像那些發達國家,看似公平,實際上平民的孩子有看不見的玻璃天花板,根本難以突破。梁江濤從這本書中受益匪淺,寫文章、做學問、講話,都能得到很多啟發。橫向對比之下,一些學員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只是能水過地皮濕,難以系統,更難以內化形成自己的東西。一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年齡大了,深入不進去,自己心本身就低。巴瑞德就是這樣,他是工人出身,就沒正兒八經讀過書,一身本領都是工作后又悟出來的你讓他靜下心來學習,確實讓他很難受。而一些人心里老牽掛著外面的事情、工作上的事情,都一兩個月了還沒做好角色轉換,老想著溜出去喝酒,怎么能深入進去?梁江濤覺得很可惜。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如果自欺欺人,那真是巨大的浪費。而他的選擇,是如饑似渴的學習,以及瘋狂的寫作。越是學習,越是感覺到自己的無知。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要真正成長為一個高明的領導,他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梁江濤身心合一,把黨校的學習,當成千錘百煉、再造成生的一個過程!他心無旁騖,集腋成裘,時常能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如同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一旦他破繭而出,將成就一個全新的自己!增強各種本領,為以后拾級而上,不斷攀登,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后名揚四海,功夫都在學習!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關鍵還要做到指揮實踐,知行合一。此外,梁江濤不是干學習、死讀書,而是邊學邊寫,進行大量的寫作。只有不斷寫作,才能把認識系統化,進而實現升華。寫作是學習的高級方式。不寫作的人,難以有真正的思想。而寫作,是一個痛苦的事情,最費腦細胞。梁江濤什么都寫,寫日記,記錄各種經歷、思考和感悟,也寫課堂隨筆、讀書筆記,還寫文章。一個多月下來,寫了都有十幾萬字了。像之前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就是梁江濤兩天兩夜完成的。這個速度,堪稱文思泉涌、一揮而就了!但更多的文章,并沒有發表,僅僅是作為演習。按理說,梁江濤是靠著寫材料起家,這方面能力是很強的。給中y報了多篇內參,都受到了同志們的重視。他考的是水平認知,以及重生前二十年的功底??蓡握搶懽髂芰?,在中y這個層面,他不算突出的。尤其是黨校的授課老師們,都是中y政研室、中財辦、黨校、中x部、黨史研究室、文獻研究室、編譯局的才俊,都是在崗位上挑大梁的筆桿子,水平最低的也能稱得上“小理論家”。跟他們一比,梁江濤的水平、能力、認知、見識可能強于他們,但論寫作能力和理論水平,就無法跟人家相提并論了,可以說被秒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梁江濤怎么會放過這么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