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林默看到負責殲-20“威龍”小組的機械師正一路小跑過來,朝著他招招手,“還有十分鐘,先準備一下。” “好的。”林默點點頭,對那些國內飛行設計界的老前輩們敬了個軍禮道:“過會兒就要開始了,我先去了!” “注意安全!” “看你的了,小伙子。” 那些專家們也不再纏著林默,而是收起玩笑,開始等著下一場好戲上演。 、空重17噸的殲-20“威龍”甚至還比殲-14“鷹隼”還輕上一些,從外觀上看,兩款飛機看上去比較相似,都是采用鴨翼、單座、雙引擎、全動雙垂尾。 不過最大的外觀區別是進氣道,殲-14采用機腹下的菱形進氣道設計,而殲-20和美國第五代戰斗機F-35-樣采用DS1進氣道,不過區別是殲-20采用的是可調DSI進氣道,在進氣道側面安裝可調檔板,自動根據速度改變進氣量。 而本次試驗的機型,幾乎都清一色使用了專門適用于雙發式戰斗機的WS-15X矢量推進引擎。 此外殲-20幾乎全身布滿相控陣天線(主翼、尾翼、機頭及機身多側),具備全患感知能力,擁有出色的自主格斗能力。 從細節反應出殲-20對氣動力布局的設計達到了極致,是一款偏向于氣動力優勢的空優重機型。 可以說從殲-10開始,中國就已經追趕上了美國和俄羅斯的戰斗機水平,而殲-14和殲20基本上與美俄的第四代和第五代機保持性能一致,甚至還占有局部優勢。 唯一的缺陷可能在于發動機,這是歷來的短板,良品率很低,一直困擾著國內的航空工業生產廠家,這一點連林默都深有體會,往往訂制一個成品,會報廢數十個工件,直接導致成本高得嚇人。 殲-20的駕駛艙操作控制更加精簡,兩塊拼接的觸摸主屏幕實現按鍵,并采用光傳操作系統,以光纖代替電線線路,不僅強度更牢,不易受干擾,而且小L5節省空間和重量。 林默的正版“妖孽”圖紙上正是采用了光傳操作系統,可以承載更大量的數據。 、而且未來的可擴充性能可以得到極大提升,這也是林默時現有技術無法一次性完威圖紙的妥協方式,畢竟這只是一個夢想機型。 透過黃金鍍膜座艙蓋,林默看到地面的一切迅速縮小,因為采用一樣的發動機,升空能力殲-20和殲-14,基本上區別不大,但主冀面積還要大上6.76平方米,在巡航音速和最大音速都相對提升9%-13016。 氣動力布局影響對于機體性能的巨大,這也是林默拜在611所原設計專家嚴國強教授門下,努力學習氣動力設計的理由所在。 而美國F-22及F-35戰斗機則是側重于發動機動力,以強勁的動力彌補氣動力設計不足的缺陷,相比起氣動力布局研究,中國在此方面更勝一籌,通過氣動力設計來豫補發動機的短板。 中美兩國就像是華山劍派,氣宗的發動機為主,劍宗的氣動力為主,想要內外兼修,還得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殲-20的操作和殲10已經是完全兩樣,跨了兩代的巨大差異,讓林默感覺到,這是一款速度機型,而且對武器的依賴性更大。 殲-20將采用閃電SD-10D主被動雙模式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和型霹靂10近距空空格斗導彈等武器,航炮方面只有兩門30毫米內置式航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