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銀行業-《我的1979》
第(1/3)頁
黃炳新對香港的銀行業了如指掌,只聽他道,“香港銀行業的發展主要是近幾十年,特別是五十年代以來,香港歷經了二次重大經濟轉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興起;二是最近七八年,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北上內地的同時,金融、航運、貿易等高增值服務產業的崛起。這兩次經濟轉型皆對資金產生了長時間的巨大需求,從而為香港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一次又一次重大機遇。大家都形容香港銀行業的榮景:銀行多過米鋪。”
李和道,“這個我知道,這條街不到幾百米就是一家銀行,多如牛毛。”
“1978年港府放寬銀行執照限制,使得大量外資銀行涌入香港開業,其中包括不少東南亞華人的僑資銀行;1982年撤消外幣存款利息稅,使得大量國際資金重新流回香港。到了今天,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香港已經是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但隨香港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它們中的大多數都被外資及內資大行收購或者兼并,或者正在處于垂死邊緣。”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首先是一種自然發展過程。六十年代香港成為亞太地區一個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通過香港進行的國際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由此形成的貿易款與華僑匯入款構成了香港重要的資金源。七十年代,香港在成為一個重要的銀團貸款中心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離岸金融中心。
“這些銀行的規模都不小吧?”
在李和的觀念里,沒有個幾百億哪里好意思跟人說自己是開銀行的。
黃炳新繼續道,“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赴大陸談判,香港華資恒隆銀行發生擠提事件,83年恒隆最后被政府接管,港府從外匯基金注入17億港元資金,拯救了恒隆,旨在避免危機擴大。由于傳媒的渲染,香港的信心危機愈來愈加重,走資成浪潮,1983年初,“港元危機“爆發,市面謠言四起,傳聞將會以人民幣取代港元,港幣狂瀉,人們紛紛拋兌港幣,7家接受存款公司倒閉,包括財大氣粗的新鴻基銀行也告急。到目前香港注冊的華資銀行幾乎全軍盡沒。27間華資銀行,或易幟,或接受外資大銀行參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保持完全獨立。永隆銀行為伍宜孫家族擁有,作風一貫穩健。華資銀行紛紛落馬,永隆愈加謹小慎微,存貸比率一直維持在40%以下。風險小,盈利亦小。就這一點,注定永隆難成大氣候。”
李和對黃炳新不得不高看一眼,這樣一個普通客戶經理居然能對銀行業如數家珍,看來確實是胸有丘壑之人,他本來是因為手里實在無人,想著挖過來湊合著用的,現在看來是撿著了。
“那你想我收購哪家銀行?”
“康年銀行!”黃炳新說的很是急切,“李先生,我覺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你收購了康年銀行對你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康年為臺山籍的李炳超家族所控有,規模很小,目前只有4家分行,目前因一筆船務為一筆數額高達1.6億港元的船務貸款無力償還,造成嚴重壞帳。康年不得不大幅撇帳,使實收資本及儲備金由2.6億港元減至1.3億港元。康年虧損0.97億港元,致使這家小型銀行面臨滅頂之災。日前港府宣布接管康年銀行,將動用外匯基金,由渣打銀行協助銀監專員管理康年。有數間銀行有意收購康年,只是價錢未談妥。”
“一筆壞賬就能破產?”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治多县|
绥中县|
织金县|
怀集县|
措勤县|
明光市|
陆河县|
奉节县|
江陵县|
醴陵市|
绩溪县|
苏尼特右旗|
新蔡县|
韶关市|
萝北县|
阜平县|
仁寿县|
石楼县|
若尔盖县|
界首市|
沙坪坝区|
攀枝花市|
钟祥市|
偏关县|
黄平县|
榆社县|
洞口县|
陵川县|
德安县|
鄢陵县|
徐水县|
梅河口市|
苍梧县|
乐都县|
肥西县|
许昌县|
墨江|
宁阳县|
南雄市|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