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一次大軍凱旋而歸,立下天大功勞。 可也因此,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可就麻煩了。 因為需要賞賜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光是金銀珠寶就無計其數(shù)。 所花費的銀兩,甚至超過朱楩的登基大典與冊婚大典,足有幾百萬兩白銀。 畢竟全軍將士就有五十萬人啊。 甚至這還不算蒙古草原兵部隊,那邊可是沒封賞呢。 尤其是馮勝、傅友德,他們本就已經(jīng)是公爵,爵位到頭了,再升那就是異姓王的級別了。 朱楩可是答應(yīng)過諸王與朱元璋的,絕不會出現(xiàn)異姓王的存在,除非是死后追封。 活著的異姓王是絕不可能出現(xiàn)在他永昌一朝。 可是這么一來,又怎么封賞呢? 如果按照老朱的腹黑意思,干脆讓馮勝的侄子,也就是馮國用的兒子馮誠來獲賞。 馮誠不是有個女兒嗎?就讓他的女兒嫁給某位王爺,當(dāng)個王妃吧。 雖然不能給你家異姓王,但是可以給你個王妃。 朱楩心說,爹,你當(dāng)個人吧。 不但要把馮勝立的功勞轉(zhuǎn)移給馮誠,還要娶人家的女兒? 到底誰占便宜啊? 不過歷史上,馮誠的女兒確實是韓王朱松的王妃。 可朱楩不能坑自己的弟弟啊,主要是他曾經(jīng)說過,‘我大明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裂土、不割地、不妥協(xié),也無需進行聯(lián)姻’。 這可是他對諸王的保證,不會拿諸王的婚姻來做政治籌碼。 于是朱楩對馮勝的封賞,就改為了:“以公之功,不能不賞,不能不賜。但是宋國公已經(jīng)位極人臣,封無可封,賞無可賞。朕既不能賜你為異姓王,也不會封你藩國之地。既如此,馮家可以再立一爵。”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什么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馮勝的宋國公爵位,今后是要傳給嫡長子的。而現(xiàn)在我許諾,可以給宋家額外一個爵位。以此次之功,就封一個伯爵吧,由宋國公親自指派,朝廷冊封。” “如果宋國公再接再厲屢立奇功,馮家就是一門二公,那也不是不可能的啊。” 既然上面的路堵死了,無法再繼續(xù)升馮勝的爵位,何不往下面想呢? 朱楩也是有點腹黑的,這一點遺傳自朱元璋。 當(dāng)初朱楩的不世奇功,不就被人分走,幫他的生母從普通的嬪妃升為了皇貴妃嗎。 如今朱楩也來這一招,我不能封你為異姓王,但是可以再給你家一個爵位。 反正從我永昌一朝開始,就有襲爵降級制度了,現(xiàn)在是一個伯爵,下一代可就只是子爵了,不出三代只剩下個男爵而已,有何擔(dān)心的?隨便封。 而且多了個伯爵,可比一位公爵再獲得晉封好冊封多了。 開玩笑,總不可能不給爵位而給王爵的俸祿待遇吧? 朱楩承諾過,洪武一朝的爵位襲爵不降級,仍然是世襲罔替。 等于說現(xiàn)在封給馮勝的,那都是世襲罔替的。 所以朱楩賊的很。 而有了馮勝作為拋磚引玉,到了傅友德的時候,也就容易多了,一樣給了一個伯爵的爵位,由傅友德自己指派。 二公還能說啥,只好叩謝圣恩了。 不過轉(zhuǎn)念又一想。 傅友德除了有嫡長子傅忠,還有三個兒子,這樣一來倒也不錯。 長子繼承穎國公爵位,還能讓其他兒子也有貴族爵位,豈不是滿門貴族典范? 馮勝也思考再三,暗暗決定,不如把這個爵位給侄子馮誠。 當(dāng)初馮國用死在軍中,因為馮誠當(dāng)初年幼,于是就由馮勝繼承了馮國用的職位與軍隊。 等于說馮勝的這個國公,其實也是從大哥手中繼承下來的。 如今也算是對大哥一脈有所補償。 之后還有郭英、耿炳文。 郭英為武定侯,耿炳文為長興侯,宋晟為西寧侯,都已經(jīng)有爵位在身。 公侯伯子男,五大爵位階級,他們已經(jīng)處于第二隊列。 朱楩更是大方,干脆大手一揮,直接晉升三人為公爵。 “三公早年間就立下無數(shù)汗馬功勞,是我大明開國功勛。這么多年以來又一直兢兢業(yè)業(yè),不曾有半分懈怠和違法亂紀行為。此次功勞甚偉,故朕決定晉封郭英為營國公,耿炳文為興國公,宋晟為寧國公。而且朕說過,洪武一朝之功勛貴戚,襲爵不降,為世襲罔替。三公也包括在內(nèi)。” 郭英、耿炳文與宋晟自然是喜出望外。 他們這么多年一直都是侯爵,始終沒有機會再進一步。 如今趁著這次大功,竟然封公了? 三人的年紀也不小了,此時卻激動的差點老淚縱橫,連忙跪地拜謝,感恩皇恩浩蕩。 至于平安與盛庸。 “平安,你父早年間為國捐軀,后由伱繼承乃父職位,隨我父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功勞,同時又是我爹的養(yǎng)子。此番大勝也有你一份大功。朕就賜你為安定侯。” “盛庸,你已官至都指揮使,如今又有大功在身,可封伯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