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這一幕,也把黃門侍郎整不會了。 大太監總管張著嘴,緩了緩神才反應過來,高呼一聲:“太上皇,新皇上朝,百官迎駕。” 朝中文武百官,紛紛面面相覷。 啥玩意兒? 可他們還是跪下來了,低著頭。 “山呼。” “萬歲。” “再呼。” “萬歲。” “三呼。” “萬萬歲。” 朝中響起百官的山呼萬歲。 可所有人都心中茫然,這喊的是太上皇還是新皇啊? 連他們自己都蒙了。 說實話,歷朝歷代都沒有過這種情況,頂多有過后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情況,卻沒有二龍同朝的前提。 至少也是前無古人了。 在百官的跪拜迎駕中,朱楩攙扶著朱元璋,來到了龍椅前。 可到了龍椅面前之后,朱元璋卻看向朱楩。 朱楩也看向朱元璋,說道:“您坐啊。” 這可是龍椅,不同于乾清宮的龍椅,這可是朝堂之上的龍椅,象征著天下之主的座位與權柄,乃是權力至高無上的象征。 可朱楩卻毫不猶豫的,攙扶著親爹,讓他先坐。 然后,朱楩才轉過身,說道:“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 百官這才紛紛起身。 而后百官才看清上面的情況,只見朱元璋以太上皇的身份再次親臨朝堂,而且坐在龍椅的左側,而朱楩則是落座在右側。 左側為尊。 所有人一時之間都搞不清楚狀況了,該對誰稟報朝政呢? 主要是從未遇到過這種事啊。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就算歷史上也有過不少次太上皇,可太上皇是要讓政于新皇的。 這可咋辦?大臣們也不會了。 朱楩等了片刻,見無人開口,總不好第一天上朝就喊什么‘有本早奏無事退朝’,就這么灰溜溜的結束了吧? 輕咳一聲,朱楩只好主動開口,說道:“今日乃是朕登基后的第一天臨朝。從今日開始,就是朕的時代了。” “可雖然朕已經登基為帝,登基大典也與朕的冊婚大典一起完成了,為了不勞民傷財,無需再做無用的儀式。” “但是朕要說的是,我爹洪武大帝作為太上皇,乃是太上皇帝,還是皇帝,如若有人敢不敬,滿門抄斬的時候,以及禍連九族的時候,可不要怪朕沒有丑話說在前面。” 百官渾身一震,紛紛跪拜下來,特意沖朱元璋的方向叩首,高呼:“太上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這才淡淡說道:“起來吧。” 百官重新起身。 朱楩滿意的點點頭,接著說道:“國之利器,諸王何在。” 諸王至今還未還國,也就是那些早已就藩的藩王們,還沒有回去。 此時紛紛走出隊列,而后一撩蟒袍下擺,跪拜了下來:“參見陛下。” 如今的老十八可是當今陛下,可不再是老十八那么簡單了。 朱楩抬手虛托了一下,說道:“眾兄弟平身。” 他喊的是兄弟,而非愛卿或者王臣。 諸王心底一暖,看來老十八還是老十八,沒有一登基就變臉。 等諸王起身之后,朱楩開口說道:“朕在登基之前,曾許諾過,朕絕不會削藩,而且把諸王視作國之利器。今日朕宣布,三哥朱棡,頗有武力,乃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如今朕決定裁撤晉王于太原封國藩號,但是保留太原晉王府照常運作。還有十三哥朱珪,撤去代王于大同府藩號。即日起由二王自行商議,率領所部出關入蒙古草原。” 這是朱楩提前與兩位王爺商量好的,要做的事也很簡單,開始準備北征西伯利亞汗國了。 只是這些事不需要當朝公開,以免走漏風聲。 而朱棡與朱珪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對視了一眼后,激動的就要跪拜謝恩。 朱楩卻抬手說道:“不必如此,咱們是一家人,是兄弟。其實朕早就想廢掉跪拜之禮了。” 下面立即有大臣就要開口。 卻聽朱楩話音一轉又說道:“可畢竟君臣有別。上朝時跪拜一下就算了,除非犯錯,否則無需煩文縟禮。” 諸王松了口氣。 其實正常人誰喜歡給別人跪拜啊。 朱楩自己就不喜歡,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可畢竟這是封建時代,太脫俗也不好。 于是就保留最基本的跪拜行禮,但是平時就不用了。 大臣們對視了一眼,也紛紛稱善。 他們也并非迂腐刻板之人,倒不如說,其實除了清朝以外,歷朝歷代的官員在忠君的同時,也頗有骨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