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可啊,陛下。” “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太孫殿下自從立為儲君,一直兢兢業業無有過錯,怎可輕易廢儲更立?” “此乃國之根本,會動搖國家根基的啊。” 隨著朱元璋說出要立朱楩為儲,一時之間,大殿內響起無數呼聲。 那些大臣一個個滿臉悲情,仿佛已經看到大明國滅了一般。 連齊泰幾人的臉上都重新露出光彩,好似得到了支持。 而以朱楩為首的一群諸王們,卻站在一旁冷眼旁觀。 這要是他們再一起抱著胳膊,怕不是一群黑社會? 如今諸王全都聚集簇擁在朱楩身邊與身后,一副以他馬首是瞻的架勢。 偏偏那些大臣卻還沒有眼力見,竟然都沒看出來嗎? 現如今,不但陛下獨寵滇王,連諸王也認可滇王。 此乃大勢所趨。 再加上朱楩如今名揚天下的名望,和一直以來愛民如子,在各地的美譽。 他自己的藩地云南就不說了,江南也有好幾塊地區被系統劃入他的名下,甚至包括西安、寧夏等地,尤其是被他打下的地盤。 朱楩只誅首惡,善待百姓,還放了那么多降軍回去。 兩軍交戰,在戰場上互相廝殺自然是理所當然沒什么好說的。 可他事后善待俘虜,以及不忘派人去做思想工作。 天知道朱楩如今振臂一呼能起兵多少。 哪怕不說這個,等那幾十萬大軍凱旋而歸班師回朝,你再看看朱楩如今的勢力? 就連朱允炆此時都主動站了出來,說道:“啟稟皇爺爺,允炆之前犯了癡傻,于年前私自做主,驅使齊泰等人私自調派一支衛所兵力,想要趁十八叔回京入城之際設伏圍殺。” “十八叔,侄兒鬼迷心竅,竟敢謀害叔叔,而且您還是咱們大明的親王,更是大明最大的功臣。還請十八叔責罰。” 朱允炆主動陳述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沒有逃避責任。 其實他如果不主動站出來,齊泰這些人是絕對不會把他供出來的。 可以看出朱允炆還算頗有擔當。 不過更多的,還是朱楩的誠意打動了朱允炆。 朱楩當時對朱允炆說,哪怕看在大哥的面子上,我也不可能傷害你啊。 朱楩還不止一次跟他說,咱們才是一家人,血濃于水,打斷骨頭連著筋,以后離那些無用的儒生遠點。 是啊,他們是一家人。 本來朱楩已經拿住了所有的道理,他完全可以隨意的處置朱允炆。 畢竟朱允炆輸了,成者王侯敗者寇,不出手則已,既然出手了,又輸了,那么就會失去一切。 可朱楩竟然真的輕易的放過他了,把那件事當做沒發生一樣,事后不但沒有追究,連那場家宴上,也只是一語帶過提了一嘴罷了。 朱允炆深深的看著朱楩,雙手抱拳行了一禮,說道:“侄兒以前太過狂妄,沒少得罪叔叔,還望十八叔不要跟侄兒計較。” 朱楩笑了,很是欣慰,說道:“那是自然,你是我侄子,是咱老朱家的子孫,咱們這些叔叔幫你還來不及,誰若是敢欺負你,有咱們這些叔叔在,定不輕饒。” 其他藩王們,尤其是老三、老四、老五這三個親叔叔,也都對朱允炆露出善意的微笑。 看到這一幕的朱元璋,在龍椅上也感到老懷甚慰。 畢竟都是他的子孫,唯有他最不想看到血脈后裔骨肉相殘。 然而自古以來,最是無情帝王家,畢竟龍椅只有一張,難免會發生爭儲奪嫡的情況。 而這種爭斗,最為殘酷,輸家將會失去一切。 可這一次,朱允炆主動站出來認輸了,加上朱楩不忍加害大哥朱標的孩子,所以才能平穩過渡。 朱允炆又轉過身對朱元璋說道:“皇爺爺,孫兒不適合儲君之位,不論是帶兵打仗的能力,還是治理國家的手段,文治武功,方方面面都不如十八叔。而且十八叔自從就藩以后,就開始為了戍邊保國而接連征戰。” “定邊之戰、討伐刀干猛、嚴懲胡淵、北勝府作亂,還有維摩十一寨與那廣南酋儂貞佑。等等等等。這還只是云南。更不用說過去兩年,十八叔兩度出征塞外草原,還收復了藏地,平定了東察合臺汗國與帖木兒帝國。” 別人還不知道新疆西域的消息,可他們家族內部自然早已知曉,恐怕不出一個月,西域的捷報消息就要傳過來了。 朱允炆不禁感嘆道:“天不生我十八叔,大明萬古如長夜。這一樁樁一件件,哪一個不是不世奇功?如今匯聚到一人身上,簡直是千古之功,千秋之功啊。” 此時朱允炆再沒有半點不服或者羨慕嫉妒,更多的是深感佩服。 別說是他,換做任何一個人,都完成不了如此偉業。 因為最關鍵的是,朱楩不止是打下了這些地方,后面跟上的改土歸流政策,是要把這些地盤的民心盡收下來,讓他們對大明有歸屬感。 簡單一句話就是,只要你當大明百姓大明子民,就有地種,有飯吃,有牲口可以放,不用再當任何人的奴隸了,你們就是你們自己。 跟著大明,就能過好日子。 誰還想去當別人的奴隸? 其實這已經不止是所謂的改土歸流那么簡單,其實還加入了解放思想。 還有朱楩也是真心實意展現誠意的,明軍對百姓的秋毫無犯,就是最好的證明,明軍不會對他們燒殺擄掠,哪怕他們是戰敗方,也不會欺辱他們。 這跟常年遭受蒙古貴族壓榨迫害經歷比起來,高下立判。 所以朱楩能那么容易輕松的收復了蒙古草原,其實也可以理解,他可是借用了后世思想的啊。 哪怕是再愚鈍的百姓,也知道誰是對他們好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