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yè) 事實(shí)上中國(guó)古代就有紙幣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交子,而在明朝也有大明寶鈔,并且分別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貫等六種面額。 一貫面額的也叫一貫鈔。 就此推算,一貫錢就是一千文銅錢,那么兩萬五千貫又是多少? 換算成銀子,這可真是價(jià)值不菲。 更不用說身為戍邊王爺,無法直接從朝廷領(lǐng)取歲祿,于是朱楩可以自行在封地內(nèi)自行籌備。 也就是說他可以換成銀子,自己給自己開支。 而換成銀子的話,這筆錢,其實(shí)就算沒有十萬兩銀子也差不多了。 可李叔然卻硬著頭皮說道:“即使換算成銀子作為殿下您的歲祿,也該還有許多剩余,這些都要盡快送去給西平侯沐英大人,與整個(gè)云地稅收一起上繳給朝廷。何況殿下您身為藩王卻私自做生意,先不提制度問題,您繳稅了嗎?” 原來明朝早有商稅,因?yàn)楝F(xiàn)在延續(xù)的是兩稅法,所以也維持了早就有的三十取一稅率,就是百分之三點(diǎn)三的樣子。 朱楩皺著眉,暗暗算了一下,猛的一拍桌子:“我要交四千兩銀子?” 這得賣四十塊玻璃才能賺回來啊。 李叔然撇撇嘴,三十取一的稅,你交這么多,足以說明你賺的更多啊。 “殿下,天下財(cái)賦,歲供京師啊,”李叔然苦苦勸說道。 朱楩冷哼一聲:“靠,本王還沒找老頭子要壓歲錢,卻還要本王給他壓歲錢?成何體統(tǒng)?沒有這樣的道理。本王才十二歲啊。不行,我得給我爹寫信。” 說著話,朱楩竟真的找出紙筆在案子上迅速書寫了起來。 王福仗著是他的貼身護(hù)衛(wèi),湊近偷瞄了一眼,不禁眼角抽了抽。 只見朱楩開篇第一句話,竟然就是:“父皇,兒臣苦啊。” 你還苦?剛賺了十二萬兩白銀,一聽說繳稅四千兩就喊苦了? 殿下啊,您長(zhǎng)點(diǎn)心吧。 朱楩卻不管那些,他知道自己就算給老朱再多的錢,哪怕把自己賺的這些錢都交上去,也沒用,老朱也不會(huì)讓他當(dāng)太子的。 所以他還何必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他要學(xué)四哥,先偷偷發(fā)育自己的,等老朱一死就直接揭竿而起,敲響靖難之役。 既然已經(jīng)打定主意,干脆一分錢也不想給。 第(2/3)頁(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