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秦瑤這邊石料到位,四人在路邊涼棚下,正式開始打磨盤。 劉木匠那邊的木料也準備好,跟秦瑤這邊拿了三兩銀子結算了木料的錢。 料子是從他老丈人家扛過來的,自家人用,價格很低,但相比賣給那些木材商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到手銅板還多些。 秦瑤當時就在想,要是把下河村這個單子做好,吸引到更多靠河村莊的人過來下訂單,形成產業鏈,搞不好能直接帶動整個劉家村發展。 木料、石料、人工,都是自己村里的,她們賺了錢,也能帶動村里人賺到錢。 不過這個想法目前只是一個美好設想,具體情況還要看下河村這次的水磨坊建成之后民眾們的反饋才知道。 但有了這個心思,秦瑤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暗暗埋下了伏筆。 比如多出來的那塊石頭,也打成了磨盤。 比如劉木匠他老丈人,可以讓老人家提前砍一些成材的留著,反正有空閑大家也會上山伐木備著,等木材商來的時候好賣掉。 又比如劉柏三兄弟的打磨手藝,秦瑤刻意讓他們往精細了去做,能用得越久越好。 水車和石磨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磨損和損壞,秦瑤之前也承諾會教下河村人怎么修繕。 但要是她和劉木匠把尺寸都定量好,自己再生產一些置換部件,到時候想要零部件修繕水車的村民,會不會直接選擇來找她們購買? 想到這一點,秦瑤當天打完磨回到村里,就興沖沖去找劉木匠商量。 兩人一拍即合,當下就擬好了數據收起來備用。 其中水車的扇葉、承軸、搖臂,是最需要頻繁修繕的東西,且個人做起來還非常費事,是個精細活兒。 一旦發現自己做的尺寸怎么都合不上,懶得動腦麻煩的村民自然會想到找劉木匠。 “秦娘子,你說咱們這水磨坊真能推廣出去嗎?會有這么多人舍得銀子做它?” 雖然很激動,但稍微冷靜下來后,劉木匠還是不太自信。 畢竟秦瑤當初做出水磨的時候,村里人的反應就很能說明問題。 不過現在可不一樣了,秦瑤反問:“你沒發現村里的磨坊都沒什么人去了嗎?” 現在哪怕是夜晚,她家水磨坊里還是有磨磨的動靜。 每天使用時長增加,害得她幾乎隔兩天就要去檢查一下水車,免得它直接罷工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