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巴金與王濛-《年代:激蕩1977》
第(1/3)頁
南京西路,《上滬文藝》編輯部已在這條街道上度過近26年的光陰。
1952年,華東文聯與上滬文聯在南京西路巨鹿路第675號合署辦公,由巴金、石嶺、黃遠等九人組成的編委會,便在此時開始籌辦《上滬文藝》的最前身,《文藝月報》。
其后由于華東與上滬文化部的內部調整,《文藝月報》經歷了一系列人事變動,其中不乏有編委會成員卷入1955年的大案。
于是,《文藝月報》在1959年之后經歷多番改名。
1959年與1964年,《文藝月報先后改名為《上滬文學》與《收獲》。
十年雨幕之后,1977年《上滬文學》復刊。由于編輯們仍然認為該名存在風險,于是《上滬文學》再次更名為《上滬文藝》。
在1978年1月2號,一個日光明亮的上午,一身樸素的聶子航敲開了《上滬文藝》的編輯部大門。
給他打開這扇門的,則是正在沙發上與副主編李梓蕓共同審稿的編輯彭煜琪。
多年以后,彭煜琪在《當代》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
“開門的一剎那,我就知道,這個身量筆挺的小伙子一定是顧秋。”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雖然我與之從未謀面,但就是能感覺的出來。”
“后來我回想,或許是《潛伏》里那充滿朝氣與希望的筆觸,和他這個人的氣質實在是太像了,以致于甚至不用謀面,就能認定這個人一定是顧秋。”
“更巧的是,遠在wlmq雜志社的王濛給巴金先生寄了一封信,他想在寫長篇小說《這邊風景》的時間之余,再與另一位青年作家合撰一本散文合集,暫定書名為《青春萬歲》。”
“這本散文集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由王濛描繪撰寫關于西北的風土人情與人物故事,另一方面則由邀請合著的青年作家撰寫關于燕京、上滬,或者江南任何一個地方的故事,他想以對比的方式展現青春的力道,脫胎于時下流行的傷痕文學。”
“于是王濛拜托巴金先生尋找人選,而編輯部在商量許久之后,都沒有確定下這個足以滿足‘青春與朝氣’的作者人選,直到我看見了顧秋。”
而聶子航,大概也忘不了這樣的一番景象:
給他開門的人是編輯彭煜琪,副主任李梓蕓正倚靠在黑色牛皮沙發上審稿,嘴里含著一支女士香煙,編輯于丙昆則在沒關門的主編室里與主編巴金大笑著談論什么。
“你是顧秋?”
盡管聶子航在昨天,也就是前往和平飯店的二十分鐘之前跑了一趟郵局,將登門拜訪的信件投入郵箱以作禮數,但他沒想到彭煜琪能夠精準的認出他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依安县|
通城县|
邻水|
集贤县|
丰县|
鄂尔多斯市|
凤山县|
措美县|
滦南县|
崇礼县|
天镇县|
绥芬河市|
钟山县|
正安县|
曲麻莱县|
西城区|
连江县|
社旗县|
盘锦市|
龙岩市|
贵阳市|
大余县|
德惠市|
拜城县|
武汉市|
克什克腾旗|
岢岚县|
泾川县|
眉山市|
邹城市|
桦甸市|
德江县|
伊春市|
蓝田县|
武义县|
梅河口市|
霍城县|
崇义县|
永宁县|
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