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天鳴愣了,他實在沒有想過這個可能性:“這不可能!” “為何不可能?今日尚有高人,此人雖不出手,但卻時時刻刻以氣息遙遙鎖定貧僧。貧僧不出手,那人便不出手。貧僧若要強出頭,那人自然也不會袖手旁觀。貧僧與那人雖未照面,但若真的相搏,暫莫說誰勝誰負,單單波及毀掉的,恐怕便不只是大雄寶殿的屋頂了。”這個老和尚當時只以一句佛號壓下了所有翻騰的大鐘卻不出面,便是在避免與武爭鋒的交手。 “這、這怎么會……”天鳴目光顫動,他仔細回憶今日所見,但怎么想都沒有回憶出一個帶著超級高手基本特征——“老”,的人。 煉精化氣,如繡玉所說,需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沒有時間的累積怎么可能擁有超人一等的功力。至于楊綺全面發威的時候,他已經跑路了,沒有看到。和無色打完架之后又立刻奔來了這邊,所以很多事這個方丈并不知情。 “莫非,尚有他人隱身在側?” 老和尚搖搖頭緩緩道:“方丈,莫要目空一切。便是那人不動手,僅僅那些出手的女子,老僧也實無把握順利擊敗。” 這一句話,真的把天鳴徹底驚住了。他目瞪口呆:“那使音功的女子,功力難道真的那般深厚?”他正是看到三妙才跑路搬救兵的。 “不是那個,是另一個。”老和尚娓娓道來:“你也知道,本寺四大至寶中,易筋經外練筋骨,洗髓經內練脈穴。易筋經練至巔峰,可練成無漏真身(注:金書中易筋經是內功心法,此處參照現實,進行替代變更)。但千百年來,唯有數百年前一位工參造化的無名掃地僧,曾耗費六十年將易筋經練至大成。但那女子,年紀輕輕,卻已然修成了無漏真身。” “無漏真身?!”天鳴只覺五雷轟頂,仿佛有一道閃電劈在他的大光頭上。無漏真身,這四個字對于修煉硬功、外門功夫的江湖人來說,就是神話傳說一樣的東西。 他結結巴巴道:“相、相傳無漏真身有無窮大力,身體發膚皆是至寶、骨骼血液盡化舍利。便是坐化往生,遺蛻也百年不腐……那龍象般若功也是煉體奇功,不世奇才金輪法王精修不輟,但至終仍差一線。她一個小小女子、五漏之身,怎么會……這、這怎么可能!” 無漏真身,是傳說中的羅漢境界,已經從現實往神話中靠攏了。 老和尚搖搖頭:“無論天資如何聰穎,無緣之人也修不成。她小小年紀便已然擁有如此境界,恐怕自有其不可思議的遭遇。有頂級煉體功法、又有無窮進補、還有時運機緣缺,缺一不可方才能成。所謂佛緣深厚,便是如此。莫要瞧她功力尚淺,若論肉身之堅,這普天之下恐也難找敵手。若她真的起了殺心,千軍萬馬也難阻擋。貧僧畢竟年老體衰,若不能速勝,最后鹿死誰手,只憑天意了。” “這……”天鳴到現在才終于明白今天上門踢館的到底是怎樣的狠角色。難怪剛剛三個破關高手都一臉晦氣一言不發的跑了,必然是在那女子手中被狠狠虐了一頓。 但這些人到底從哪冒出來的? 又是工參造化的超級高人,又是修成無漏真身的女子,這么嚇人的團隊怎么會一點風聲都沒有的就蹦了出來? “這些女子到底是何人?為何來我嵩山?有何目的?這……”打死天鳴也想不到,這些人根本就不是奔著他來的,只是恰逢豈會趕上了事端而已。他只覺腦海中有無數謎團,頭都快炸了。 “莫要胡斯亂想。天下之大,藏龍臥虎,誰敢說自己閱盡千山一覽無余?”老和尚輕運音功震回天鳴的神智:“把那童子帶來吧。” “是。”天鳴過來找他,主要就是為了這件事。那童子到底神不神,得眼前的老和尚過目才行。老和尚提前看穿了一切,他便只好行禮告退。 天鳴退走之后,老和尚的臉上卻微微現出一絲憂色。他起身走到院落當中,抬頭看著天空。天上,一片烏云自北邊涌來,似要下雨。 “我壽元將盡,時日無多,這場風雨不知還度不度的過。”他一抬手,干枯的老手中卻抓著一塊黑漆漆的不起眼的“石頭”。這疑似石頭的東西上微微放著一點點光芒,極為微弱,不仔細看都看不到。 精神修為極深的老和尚好像感覺到了什么,微微嘆道:“千年巨木,終有枯時。這禪宗祖庭綿延千年,但終究是垂垂暮色,當不起此物。只有日出之陽、天命之身,方可能承受住它,否則必有災劫。看來,需早日將此物送離少林、送走一樁禍事。” 他回憶了一下今日之事,在這個節骨眼上遇到了這些人,他認為絕不是巧合,而是某種冥冥的因緣。 “今日有兩人福緣深厚,那童子是其一,郭靖之女是其二。但真若說日出之陽、天命之身……”老和尚沉思半晌,又看了看遠處天上的烏云,似乎下定了某種決心。 而在同一時刻,在遙遙遠處,河南大平原上烏云覆蓋之處,轟隆隆的蹄聲中,旗幟招展,一伙人正快速趕路。這群人雖身著便服,但行動間雖快不亂,井井有條,一看就不是普通人。沿途居民見到后無不驚慌躲避,大氣也不敢出一口,因為這群渾身肅殺的人與那蒙人軍士的氣息一般無二。 烏云南侵,這群人也南侵,好似是他們帶領著烏云去侵蝕大地一樣。 不多時,群山遙遙在望,領頭之人一抬手,眾人皆勒馬而停。 “這就是嵩山?”領頭的是一個奇裝異服、長相不明的怪人,他聲音嘶啞的對手下發問:“那姓郭的漢人可是弄清楚了,麒麟之氣的確在少林?” “回大人,郭先生有言:嵩山號稱中岳,五方居中,位置照合。那少林乃是禪宗祖庭,所修功夫以‘安忍不動’為要義,也與‘土’之本意照合。那少林曾有過十三棍僧護唐王的功績,歷朝歷代多受皇室封賞,龍氣浸潤已久。況且經郭先生已經反復測算,那物,如今正在少林之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