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尋商機-《再回1992》
第(1/3)頁
上輩子余天明學的是計量經濟學,職業發展磕磕絆絆,收入也一般,不過倒是在金融、實業、互聯網等多個行業里歷練過,但現在這些前知前瞻的東西沒什么鳥用。
92年哪有什么金融能讓平頭老百姓鉆空子,實業倒是有不少,不過能活到后世的鳳毛麟角,互聯網產業就更別提了,壓根還沒有誕生。
網絡小說中那些重生便逆天的存在純屬扯淡,不信,回到舊時代你去試試,一準碰一鼻子灰。
南巡講話已經發生,改革的春風堅定不移,大時代的浪潮正在給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勃勃生機,南方沿海經濟已經蓬勃發展,內陸經濟也開始四處萌芽,到處是機會,遍地都是黃金,可問題是要怎么干。
燒腦殼琢磨半天,余天明也沒想到短期內能撈錢的門路。
現階段他年齡太小,涉世未深,學業未成,手里又沒錢,想再多也是白瞎,實在沒辦法,干脆躺平算了,只要家里順風順水,再加上重生后的金手指,他照樣能做個富二代。別人重生靠自己,他重生可以靠爹,拼爹也是一種硬實力。
天微微亮,一陣摩托車的突突聲由近到遠慢慢消失,接著咔哧咔哧的腳步聲伴隨著車轱轆的震動聲斷斷續續,清晨的鄉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余天明及拉著拖鞋靠在二樓的陽臺上眺望遠方。
張家灣地處城郊,緊鄰泉河,距離市區大約6里路。這里土地平整寬闊,沿著河灣一直向前延伸,家家戶戶分到的菜地比水田要多,一直到是主城區重要的蔬菜產出地。
余有年七十年初來到張家灣,靠著一手木匠活四處給人做工,加上為人勤快,吃苦耐勞,經人說親與張敏成了好事,兩人組成家庭后生產隊便開了證明,余有年由此落戶張家灣。
因為是外來戶,余家分到的田地不多,起初時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為了生活余有年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投機倒把,忙活幾年后成了個體戶,家里的田地也就沒種了,給了張敏的大姐張慧家種。
通往城區的黃土路,村民三三兩兩行色匆匆,有挑著菜籃子的農婦,有前拉后推的人力板車,偶爾也有拖拉機冒著黑煙,轟隆隆的咆哮而過。
浸過水的蔬菜比較重,熟悉的鄉里鄉親也會搭把手互相幫襯,村民們前仆后繼將自家昨晚采摘的蔬菜送到城區的大集市販賣,這是張家灣大多數村民主要的經濟收入。
余有年和張敏已經外出忙碌,早飯留在鍋里,面條加雞蛋。
三兄妹囫圇吞棗的吃完后各忙各的,余天晴雖然有些嬌蠻,但做起家務活來很是麻溜。余天林做事毛毛躁躁,與前世里的記憶一模一樣,家里其它事別指望他能搭把手,倒不是說他懶,只是這人似乎天生就不會干家長里短的小事,典型的富家少爺命。
余天明查看一番余天晴的學習成績頓感頭疼,語文經常不及格,數學還湊合,至少能徘徊在及格線以上。
想了想,余天明叫來余天林,直接拿出大哥的身份安排任務,輔導余天晴的學業便成了余天林的任務。
余天林剛想反抗,屁股上便挨了余天明一腳。從小到大,余天林就比較怵余天明,父母親忙于生意平時基本沒時間管他們,余天明懂事得早,照顧弟弟便成了理所當然,像這樣只要敢反抗就得挨揍不知經歷多少,時間一長,余天林也形成了事事都聽余天明的習慣。
看著余天林大聲呵斥,余天晴一臉的不情愿,余天明心里直樂,老大揍老二,老二打老三,兄妹三人的相處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買貨車的事情已經被改變,余天明打算去家里的啤酒經營部看看,運輸配送的問題還是要解決,經營的情況也要摸摸底,前期要靠爹,那就得將老爹的底子打得厚厚的。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和县|
余江县|
阳高县|
夹江县|
七台河市|
密云县|
前郭尔|
冕宁县|
巢湖市|
克拉玛依市|
扎囊县|
富锦市|
汪清县|
马关县|
黄浦区|
渭南市|
东源县|
石河子市|
长汀县|
垫江县|
都兰县|
清原|
瓦房店市|
临澧县|
静宁县|
长海县|
灌云县|
公主岭市|
上虞市|
呼和浩特市|
济宁市|
日喀则市|
南郑县|
义马市|
日照市|
蛟河市|
平山县|
恭城|
沙田区|
吴川市|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