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為了提高航行安全性,奇襲艦隊只能在水位較高時通過四尺巖礁。這就導致過了四尺巖礁之后,仍將面臨很長一段時間的退潮。
珠江口的退潮過程比漲潮慢,此時到退潮結束還有將近兩個時辰,這段時間奇襲艦隊是得不到主力部隊增援的。
因為有四尺巖礁的存在,主力艦隊無法從擔桿水道跟進,只能走大濠水道。而大濠水道在退潮時是逆風逆水,而且流速極快,只能等到漲潮時才能航行。
而奇襲艦隊過了四尺巖礁,相當于是已經繞過了大嶼山島的西南側,與李魁奇的老巢番鬼塘之間再無任何險關,隨時都有可能被敵軍的哨船發現。
接下來的兩個時辰內,奇襲艦隊只能孤軍奮戰,首要的任務就是摧毀敵軍部署在大濠水道西側入口附近的縱火船隊。
關于敵軍縱火船隊的位置,參謀局有過研判,認為很可能部署在大嶼山島西南角的分流廟灣。因為這里是大濠水道西側最近的港灣,可以在得警之后快速發起攻擊。
要進攻分流廟灣,奇襲艦隊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
一是在駛過牛頭島之后,立即迎風換舷,航向由北偏西3個羅經點改為北偏東5個羅經點,從大濠水道的西側入口外直撲分流廟灣。
這條路線的好處是航程最短,壞處是迎風換舷之后仍是近迎風航行,航速能到5節就算燒高香了。而且這時直撲大嶼山島的西南角,在大濠水道西側入口幾乎百分之百會被敵軍發現。
二是繼續沿擔桿水道向西北航行,拉出足夠的吃風角度,隨后轉舵調頭航向東南,乘著橫風殺向分流廟灣。
這條路線的好處是前半程較為隱蔽,后半程則可以保證超高航速,或可收到出其不意的奇效。壞處當然是路線較為曲折,總耗時較長,若是在前半程就被發現,那很可能敵軍的增援部隊會比己方更快趕到分流廟灣。
參謀局在昨天下午的戰前會議上就拋出了這兩套方案,但林海沒有就此給出指示,而是要奇襲艦隊的司令官魏曉東臨機決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