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三國時期,吳主孫權聯結遼東公孫淵,想要在此派水兵北上,于是置倉屯糧,號為東倉。
千年之后,元朝以瀏河口為始發港海運漕糧,置倉于此,謂之太倉。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仍是從此出發,遂有“六國碼頭”之名號。
及至明中葉以來,蘇州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工商業城市,太倉作為其門戶之地,自然也是富得流油,所以便有了“錦繡江南金太倉”的說法。
有明一代,太倉的風流人物數不勝數,政界有王錫爵這樣的首輔,文壇有王世貞這樣的盟主,藝林有魏良輔這樣的曲圣,真可以說得上是俊采星馳。
張溥便是生長在這樣的地方,不過卻并非出身于簪纓世家,他家是從張溥爺爺輩富裕起來,子弟才開始有機會讀書。
不過,張溥之父卻并沒有取得功名,最后只是個太學生,張家發跡的是他大伯這一支。
張溥大伯名叫張輔之,萬歷十四年的進士,最后做到南京工部尚書。后世太倉的張溥故居實際上是他大伯的宅第,張溥本人從來沒有在那里住過。
張輔之雖然飽讀圣賢書,但卻從不知孝悌為何物,對自家幼弟很不厚道,不僅奪了后者名下最好的田產,而且連墓地都奪了去。
更有甚者,其心腹豪奴陳鵬、過昆也對張溥一家百般欺辱,張父咽不下這口氣卻又無可奈何,最后郁郁而終。
張溥兄弟十人,當時成年的幾個都是敢怒不敢言。時年十五歲的張溥憤而咬破手指,在墻上大書八個血字:“不報仇奴,非人子也!”
陳鵬、過昆很快就聽說了這事,兩個豪奴相顧而笑,放眼譏諷道:“塌蒲屨兒何能為?”
所謂“塌蒲屨兒”,翻譯一下就是“小婢養的”。張溥的生母金氏本來就是他爹的婢女,因為給主人家生了兒子才有了妾室名分。
結果這話又傳入張溥耳中,后者關起門來痛哭一場,從此不分日夜發奮讀書,只求有遭一日能出人頭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