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年代江南絲綢業的上游主要控制在牙行手上,生絲都是由一家一戶的農民作為家庭副業來生產,然后由當地的絲綢牙行包買,再分銷給下游的商人。
絲綢牙行在當地都是黑白通吃的,而且與那些業余養蠶繅絲的農戶都有借貸關系,并且還控制了桑葉等原材料的流通,所以牙行作為包買商其地位是牢不可破的。
這些牙行背后又都是世家大族,像州山吳氏和泗門謝氏都控制了幾百家絲綢牙行,其中很多甚至就是他們族中子弟所開。
在江南十府,會友公司目前很難向絲綢業的上游延伸,同時林海也不想花費大量人力去各地的牙行分散采購,這樣一來剩下的選擇就只能是和世家大族做大宗交易了。
如果謝家這邊能提供的貨源不足,那只能是從福建多進貨了,閩地的絲綢牙行很多都掌控在許家背后的縉紳手中。
但福建的生絲無論是質量還是成本都不占優勢,而且去往倭國的運輸成本還更高,怎么算都覺得虧。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掐死濠鏡的絲綢貿易。
濠鏡的生絲貨源主要就來自于江南,其中謝家占有的份額相當高,這樣一來公司就能從謝家買到更多貨物,而且議價能力也更強。
再有,濠鏡葡商在倭國和呂宋都算是公司的競爭對手,斷絕濠鏡絲綢貿易也能在市場端加強公司的地位。
但林海需要爭取葡萄牙人作為盟友對抗荷蘭,也不想因此與馬尼拉方面或泗門謝氏產生不愉快。所以這個念頭只是在他腦中一閃而過,很快又否決了,至少目前還不宜這么做。
最終,林海只是向沈廷揚預訂了一萬匹棉布,之后便啟程去往婁東拜訪張溥。
沈家北洋航線的主力商品就是棉布,在江南棉布業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如今鄭芝龍已滅,公司即將向東南亞進軍,首先要拓展貨源渠道的就是可以作為硬通貨的棉布。
當前東南亞的棉布市場幾乎全是印度貨的天下,林海決定拿松江棉布去試試水,看是否能與印度棉布一決雌雄。
離開崇明沈家之后,林海在正月初七這天來到了張溥家所在的太倉州,離拜帖上寫的正月初九還有兩天時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