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火箭與臼炮-《晚明海梟》
第(3/3)頁
當射程較近、炮彈飛行時間較短時,將木制螺紋引信向下旋入一部分,即可減少引線燃燒的時間,確保炮彈落地后很快就能爆炸。
當射程較遠、炮彈飛行時間較長時則反其道而行之,避免炮彈在還未落地時就在天上放了個煙花。
這種木制螺紋引信最晚出現于明代嘉靖時期,相比之下歐洲開花彈的引信直到兩百年后還就是一根炮捻子,很顯然在膛內爆炸的風險要高得多。
不過螺紋引信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炮彈在膛內是會旋轉的,一旦轉到引信朝向藥室的角度,膛壓可能會將其推向炮彈深處,這同樣會造成開花彈提前爆炸。
這個問題在明代是不存在的,因為明代早期發射開花彈的火炮都是前粗后細的碗口銃形制,炮彈裝在碗口一下就飛出去,壓根不可能轉起來。
崇禎年間,明軍引入西式臼炮形制仿制了飛彪銃,這個問題到那時才暴露出來。
有鑒于此,明軍在用飛彪銃發射開花彈時不再用木制螺旋引信了,用的仍是原始的炮捻子。這種開花彈裝填程序也較為復雜,要先裝木馬子、再墊土、再裝炮彈,外面再隔一層濕土。
后來清朝的威遠將軍炮和沖天炮都是與飛彪銃類似,裝填方式都一樣,危險性還是很高,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用的。
會友公司臼炮的形制也類似于飛彪銃,但采用了碗口銃開花彈那種木制螺紋引信。雖然倍徑只有1.5,開花彈在膛內旋轉的問題不算突出,但為了以防萬一,營造司還是在炮彈底部加裝了木制的彈托。
加裝彈托的主意也是研究院那個左武衛提出的,徹底解決了西式臼炮與明軍開花彈引信的結合問題。他還突發奇想說要設計一種新的延時引信,可以用發射藥產生的燃氣來點燃,如此一來便可省去點燃開花彈引信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