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皇帝懵了一會兒,問道:“你是真的認識到自己錯了?” “萬歲,真真切切……” “介......好硬著頭皮站出來奏對:“萬歲,臣以為之前眾臣并非出于本意,自古讀書人都是拼命讀書,學而優則仕,做官之后,大多數也想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萬事皆循古法,加之上下官吏,良莠不齊,背后士紳大族勢力也錯綜復雜,人性皆貪,以至欺上瞞下,朝堂諸位得到的軍情民情,也不是沒有,只是過于虛、過于空、報喜天花亂墜,報憂輕描淡寫,甚至不報,坑害了軍民百姓…… 朝堂眾臣凡是要依著圣人經典,依古例,循古法,而不重當下,不重實情,不重民意……走到今日導致民貧兵弱,步履維艱。 這該是忠義伯所謂憑想象辦事…… 臣以為既然此法不通,不通則求變,求變則思良臣……臣記得當初忠義伯初出,鎮北侯凱旋而歸,北方之土皆歸大明,萬歲令忠義伯經略北地,以大同一府之地,跟大明南方膏腴之地,比治理經略效果! 后來又加上了北地草原、河西之地…… 從這兩年經略效果看,北地顯然勝出了,歲入大增,物阜民豐,大民數百萬流民都在北地安居樂業,反觀南方,民不聊生,南贛民亂已然糜爛至此,倭寇和西南土人之亂,觸目驚心……要不是忠義伯以北地公司財力疏浚運河、大修河堤,想必其他各地還會有亂象! 以此看來,忠義伯就是變法之良臣啊! 臣等要改掉憑想象力辦事這種惡習,首先要跟忠義伯請教新法施政,然后也跟大同府那邊一樣,選出新法推行的州府,學著大同府,慢慢推開,切不可操之過急……” 楊一清也是史上有名的干吏,張鎮在大明已經折騰了這么長時間,就算別的大家看不見,但是白花花的銀子,卻是弄到了!這一點,任誰也不能無動于衷。 ......當然,秋闈的時候,張鎮的一群曾經紈绔的弟子,也考出了足以令群臣亮瞎眼的成績…… 像楊一清這種人精,他不可能自大到對張鎮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看不到眼里…… 他應該對張鎮的所作所為有一些了解的,所以他在朝堂上,能說出這些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