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理由夠強大!我服!” 李東陽哈哈大笑:“老夫以為你看不起我們這些窮酸文人呢!” “文人是文人,李東陽是李東陽,這是兩碼事……” “你這個話……你的意思,你果真還是看不起文人?” “這個……咱們談這個,不傷感情吧?” “你都說了,文人是文人,李東陽是李東陽,不傷感情,愿聞高見!” “既然如此,那我就說一下——閣老飽讀史書,細細回憶一下,史上有哪個正統的文人,也就是學儒的文人,把事兒干好了? 歷史長河,浩浩蕩蕩,閣老是不是發現,這種人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就算某段時期有一兩個出色的,也僅僅是守成而已!北宋仁宗朝是儒家文人的黃金時期,但他們除了留下經典詩書篇章,于國何益? 再往遠一點說,東周列國紛爭,強齊者管仲,強吳者伍子胥,強越者范蠡,強魏國者李悝,強秦者衛鞅……反觀孔孟,孔丘周游列國,惶惶如喪家之犬;孟軻,近乎完人也,亦不曾重用…… 往后看,漢武不重儒的時候,強漢赫赫,董仲舒后大漢走下坡路了;大唐前期不重儒,萬國來朝,后期重儒,來了什么‘牛李黨爭’,大唐走上亡國之路…… 大宋重文輕武,南北宋也不過彈丸之地,從未強過,天天納貢稱臣,什么玩意? 所以,小可自以為,漢高祖劉邦還是很有識人之明的,拿著儒生的帽子撒尿,他就知道這群人,只會黨爭害過,根本干不了什么實事兒…… 為何?從根子上說起吧!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你看看,問題從根子就出在這兒了! 于國,不談利益,講仁義?我在這里大言一句:‘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這才是真正的仁義’,其他都是毛! 而且老頭子后面絮絮叨叨一大堆,說的不過是他腦子里想當然的施政綱領,‘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亂七八糟一堆,你比我熟…… 這是真的嗎?你們儒家實踐了兩千年,這樣做,民人真的吃飽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