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時晴向李明都展示了虞國線上數字圖書館中被整理出來的一個文檔。她沉穩地解釋道: “夏正的意思,其實是夏歷正月的意思,代指夏朝的歷法。對于這個歷法的記載在春秋或更早的時間就已經存在了。說來,這還和孔子有關。” 時晴突然提到這么一個鼎鼎大名歷史人物,讓李明都感到荒謬: “儒家?” 文檔滑動,屏幕里現出一句話來: 《史記·夏本紀》: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就曾得到過一本夏朝時期的歷法。但夏朝的歷法在現代已經不存在了。目前我們的文明里,只留存了《夏小正》的一些殘片。夏小正也是一本歷法,內容已經殘缺并夾雜了后來人寫的注釋,已經不是原本的模樣。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認為夏小正就是孔子得到的夏歷。而現代的史學家們通常認為夏小正是戰國時期或更后的人寫出來的,然后假裝是夏朝留下來的,那么司馬遷也是被民間傳聞給騙了。” “而長歷的意思則更為顯然,長是時間極久的意思,長歷就是未來的歷法。不過歷史上的長歷,偶爾也特指《三五歷》,至于三五歷也是一本失傳了的書籍了。” 歷史的煙云籠罩在星星的表面,夕陽灑在列車的窗戶上。 李明都說: “那這些不都還是沒有意義嗎?” “不,不,不……這是一個線索,我們先拋去這兩個名字的內在含義。現在,我們將這本書也理解一種歷書。”時晴認真地看著李明都的眼睛,耐心地說道,“你有想過你翻開的那一頁上的那個數字嗎?你說那個數字極其大,是三后面跟著好多數的一個數字。我想知道這個數字有多大,是三億,三千萬,還是三十億?” 李明都沒有想起來。 “這非常重要嗎?” 她恬靜地回答道: “對于我們理解這本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他猶豫了下,隨后堅定不移地說道: “我得翻開一次,再確認一下。我感覺我現在應該能翻到那頁。” 時晴蹙起了眉頭: “你確定你現在要翻那本書嗎?這可能是有風險的。” “我已經想好了。不用擔心。不翻開的話,我不能確信。” 時晴便對著外面比了比手勢。有個士兵便把手提箱重新提了過來。 時晴打開手提箱。 夏正,通書或者長歷,就靜靜地躺在箱子的中央。 李明都顫抖地取出這本妖書,將之放置于小桌上,幾根手指插進了不同的書頁里。隨后憑著自己的感覺一翻,果然真就翻到了那一頁。 上面所標識的數字依舊是356764222。 依舊是歪歪斜斜的用他熟知的中文所寫出來的一行字: “夏,登上明星。” 時晴舉起玻璃板電腦,把這一面拍了下來。 她檢查了照片沒有出錯后,折起了屏幕。而那本歷書則重新被裝進了箱子。箱子很快就被帶走了。 最后的暮色灑在兩位乘客的身上。遙遠的群山疊嶂,還有上面塊狀片狀的田野在即將到來的夜幕里都陷入到暗沉的紫色中去了。 時晴說: “我們的學者認為這可能代指了三億五千萬年后。” 李明都吃了一驚,不可置信地大問道: “為什么?” “你還記得我問你的許多問題嗎?我們非常幸運……你能夠記得那么多關鍵的信息。這些信息為我們的判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現在,我們回憶一下,我也能復核一下答案。”時晴從容不迫地說道,“首先,你提到了碳三植物與碳四植物的區別,是嗎?” “是的。” 李明都點了點頭。他對這些內容記憶猶新。 謝時晴說這是一個次級的證據。她說: “在人類對未來的預判中,大概是在六億年內,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會低于維持碳三光合作用的臨界閾值。屆時,一切現在形式的樹木和森林將不能再生存。而碳四光合作用植物,在二氧化碳濃度的標識上,可以活到八億年后。” 六億年和三億五千萬年內是個差距過大的數值。 時晴解釋道: “但大氣的成分容易受到生物的影響。生物圈的運動會極大地干擾判斷。” 李明都不能確信。 “其次,不定型們的星球上只存在一整塊大陸,是嗎?” 時晴列舉了第二項證據: “一整塊大陸,在教科書里通常叫做超大陸,也就是你說的盤古大陸。不過盤古大陸只是歷史上存在過的超大陸之一。我們的地球四十六億年來,已經幾度分裂,又幾度聚合了。譬如盤古大陸,大約形成于古生代末期,接著在一億八千萬年前開始解體。而在人類對板塊活動的預測中,我們通常認為從今天開始的兩億五千萬年后,會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這個超大陸同樣會涵蓋現在地球上存在著的所有的陸地。通常來說,那個大陸,我們會稱之為終極盤古大陸。我想,你可能就是在一塊終極盤古大陸上生存著的。” 李明都略有猶豫。 “而你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結論,不定型們似乎認為七億年后,海洋會消失?” 這個結論,李明都記憶猶新。這是他醒來不久的迷茫時期中,梔子對他說的。 “地球物理的研究者們在很早以前,也有個結論。”時晴說,“地球的變化取決于地核的活躍程度。地核的活躍程度越高,磁場就越強,板塊運動能力就越強,它就越是生機勃勃。由于對地球內芯的估計不同,結論也各不相同。其中一個結論是,地球大概五億年后,地核就會逐漸變冷,進入到衰退期。另一方面,海洋地殼其實是在向大陸的下方移動的,或者說,大陸總是會運動在海洋的上方。一者往上,一者往下,從而形成了大陸與海洋的高低結構。但也因此,在大陸遷移的過程中,海水總會有一些永久性地被壓在大陸的深處。一種估計認為,約十億年后,海洋質量的三分之一會被俯沖到地幔。而光解的進程,可能還需要未來的數億年的時光流逝。這與不定型的結論稍有出入。” “這只是稍有出入嗎?” 李明都不理解。 “這差距已經很大了吧!” 時晴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