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旦讓王文龍等他回泉州,但自己卻一直留在閩西,王文龍上李家拜訪了幾次,杳無音訊,就在王文龍懷疑李旦是不是想用這種辦法讓他無法跟楊天生出海的時候,李旦終于派人給他送來消息。
李旦還要幾天才能到泉州,請王文龍幫他去看看他請來的發行檀香票人才。
李家在臺灣島上有不少田地,為了方便賣糧,在泉州布有好幾家糧店。糧食是這年代的硬通貨,大一些的糧店往往兼經有營匯兌和小貸業務。李家糧店就是這樣的地方,由于長和貨幣打交道,所以李家的檀香票發行也由糧店負責。
王文龍閑來無事,收到岳丈的信之后便去李家糧店幫忙看人。
李旦為未來檀香票發行所請的合作伙伴是一伙山西人,主事的姓黃,還在路上,只有他派來的一個名叫曹二和的管事與弟弟曹三喜到了。
大明實行“開中法”往邊地運送物資之后,山西商人便迅速發跡,主要是因為地理優勢。
“開中法”的運行方式是商人將糧食物資運往邊境,兌換得朝廷特許經營鹽業的憑證鹽引。朝廷只負責在邊境收糧,每石糧食能換得的鹽引數量是一樣的,山西商人距離大同邊境比較近,在運輸費用上占了便宜,而一場平定蒙古叛亂的寧夏之役又正好是在大同邊境打起來的,山西商人幾乎壟斷了這場大戰的糧食供應。
同時山西運城又有內陸最成熟的鹽池,其他往邊境送物資的商人換回鹽引之后往往不會再做食鹽生意,而山西商人占了地利優勢,換了鹽引之后直接到運城將鹽引兌成食鹽,賣鹽又是一項獲利頗豐的業務。
于是山西商人先往大同運糧,回來再到運城販鹽,晉商群體迅速富裕起來。
現在的山西商人早就已經有了原始積累,開始專業化經營,不但壟斷了張家口、大同的邊境貿易,還憑借雄厚的資金參與遼東貿易,而他們的鹽引生意也早不是運城鹽池可以滿足的,山東南直隸的鹽場都成了山西商人的貿易對象。
別的省份的商人到邊境賣了糧食物資,換回鹽引,與其自己帶回家,還不如直接在邊境賣給山西商人,換取資金購買當地貨物。
這種情況下山西商人實際已經開始經營金融業,福建海商雖然貿易量大,但是做的還是實物買賣。李旦得到檀香票發行權之后,第一時間也是叫許心素去請個有實力的山西票商來合作。
黃老板的弟子曹二和帶著弟弟曹三喜急急忙忙的從后屋出來,見到王文龍便極為謙卑的躬身行禮:“建陽先生,久聞大名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