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留在衡山書齋的一百多學生大多是貧寒子弟,其中有許多人甚至連海外航線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哪怕葉晝則解釋了,也不太能夠理解這兩條航線的意義。
但他們見老師和高年級學生全都興奮鼓掌,于是便也高興的跟著一起慶賀。
特別是當宵夜宣布晚上食堂加餐的時候,歡呼之聲更是到達頂點。許多窮苦人家的學生都是在來到衡山書齋后才第一次吃到整塊的大肉。
年紀小的同學們,也許現在還不理解什么是民族主義,但是身處這氛圍中他們也漸漸感受到為國家民族開創事業的光榮。
樸素的民族主義觀念就是在這種感同身受之中慢慢建立的。
……
京城盔甲廠。
“利瑪竇師傅。”
“師傅喝水。”
利瑪竇來到工廠內為教徒們主持禮拜,看著遠處忙碌的一眾物理社成員,忍不住問一個徒弟道:“他們都不休息嗎?”
他那徒弟是盔甲廠里頭督工的一個小吏,搖搖頭道:“這些物理社的先生們全都不知疲憊一般,便是休息,也是在一塊討論武器制造。”
利瑪竇不禁感嘆:“這樣的科學愛好者,哪怕在歐洲也十分珍貴。”
王文龍雖然當了兵部管事,但他在盔甲廠中督造線膛槍的工作全都丟給孫元化等人,而孫元化對此卻甘之如飴。
作為一個火器專家,能夠專心的制造新器械,并且讓它們在前線發揮保家衛國的效用,這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滿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