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王文龍告訴他們夏威夷島的坐標位于北緯二十一度左右,楊天生等人便在同為北緯二十一度的廣東東海島出發(fā),沿著北緯二十一度線過了呂宋的雅米島進入太平洋,然后就是把航向打死,向著深海一往無前的航行。 夏威夷島距離廣東的航線跟至于經(jīng)緯度換算大約是七千多公里,按此時帆船的平均航速足足需要航行一個月時間,為了保證供應充足,楊天生帶了足夠五個月的補給。 事后證明這樣的充足準備很有必要,因為進入太平洋不久,船隊之中就開始人心惶惶。 主要是遠航,心里沒底。在海上緯度可以根據(jù)太陽高度角每天測量,但測量經(jīng)度則需要出海港口和此時身處地點的準確時間。 地球一天自轉一圈,360度,一天24小時,知道兩地的時間差一個小時,便能知道兩地的經(jīng)度相差360/24=15度 在后世計算經(jīng)度非常簡單,只需要在出海港口將表調(diào)準,海航行到某處時再用日晷計算用當?shù)貢r間,看看兩地的時間差,就能知道兩地的經(jīng)度差。但這年頭,大明根本沒有合格的航海鐘。楊天生等人使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測路方法,焚膏法,就是“焚膏繼晷”的那個焚膏,說白了就是燒蠟燭。 在出行之前,楊天生專門在廣東定做了一大箱牛油蠟燭,這些蠟燭所使用的油蠟原料全是同一鍋所出,配方基本一樣,所以燃燒時長也接近。楊天生等人在陸地上先測算好一天一夜能燃多少支蠟燭,然后到海上之后便找一個沒人打擾的穩(wěn)定艙室,一根一根的燒蠟燭,以蠟燭的數(shù)量當做出海港口的時間。 溫濕度的變化,空氣流速的變化乃至不同地區(qū)空氣的含氧量都會使得蠟燭焚燒的用時出現(xiàn)誤差,但這是最后的辦法。 楊天生預計的航程是一個半月,船上的水手也自以為做好了準備,但他們從來沒有在無參照物的情況下進行過這樣的遠航,出海一個月后,船隊已經(jīng)身處茫茫大洋,而且接連十幾天看不到一個島嶼。船上人心惶惶,開始有人傳言,王文龍給的經(jīng)緯度根本不對,還有人說團隊早就已經(jīng)偏航,只是他們所帶的舟師算不出來。 隨著航行的日子越來越久,船上的謠言也越傳越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