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百八十七章 宋一韓做客-《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第(1/3)頁

     book chapter list       王文龍回答:“對于遼東最好的經營方式就是屯田,這也是歷朝歷代管理邊關土地的最好辦法。屯田、移民,如此才能漸漸實邊,使得邊關的經濟合理運轉起來,經濟一旦運轉起來,防守邊關之事就可以有序運行,不需要中原王朝繼續向邊境大量輸送資源。”

      徐光啟聞言卻有些疑惑:“遼東苦寒,如何能夠屯田實邊?”

      “這就是關內人對遼東不了解的結果了,”王文龍搖頭一笑,問宋一韓道:“聞遠這一陣子都在了解遼東情況,你說說遼東有沒有土地?”

      宋一韓向徐光啟解釋道:“子先不知,遼東良田極多。遼東苦寒,又有大量林木,每年到秋季,落葉還未腐爛便即霜凍,自然在冰城之下腐熟,其情況如同內地之漚肥。到第二年開春雪化,落葉之肥力又滋養土地,似此不知過了多少年,以至于遼東之地肥沃異常,其土狀若黑膏,手握成團、擲地即散,且黑土層深厚,掘地一二米土質仍黑。雖然遼東天氣寒冷,一年種糧只得一季,但那一季之糧多是種粒飽滿,且遼東人少地多,衛所軍戶只要肯出力種糧,總能做到衣食無憂。這也是為何遼東屢受盤剝,但遼東衛所軍戶仍能過生活的原因。遼東土地盡有,只是人口太少,且要抵擋蒙古和女真之侵略,若非如此,遼東軍戶之生活其實也算富足。”

      徐光啟雖然讀書多但是對于遼東的情況也沒有什么深入研究,聞言感覺自己三觀都有些被顛覆,震驚道:“我還以為遼東是極貧極苦之地,卻沒想到當地百姓生活居然還過得去。”

      王文龍道:“遼東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是燕國之北地,漢時的幽州治所一度深入遼東,三國時的公孫家襄平城,兩晉之時的平州營州,還有前燕的都城龍城,更別說元代時錦州、朝陽直接隸屬于中書省,那都是屯兵富裕之地。歷朝歷代在遼東屯兵沒有不成的,若是有野心的時代,其屯兵之所會一路北進,直到興安嶺北端。當年收縮遼東防線之時之所以留下如今的實際統治區域,也是因為這些地方本就是中原王朝的核心腹地,完全可以通過移民實邊而經營成邊境重鎮。只可惜我大明在遼東一開始就采用了衛所制度,在遼東幾乎只有軍戶沒有民戶,軍戶要想移動,又是難了。”

      宋一韓道:“原來如此,若非聽建陽所言,我也不知道遼東自古便算是中原王朝的故地,只是如今被制度所害……”

      說到這里他和徐光啟都是嘆氣,朱元璋從蒙古人那里學來的戶等制度是大明官員公認的大坑。洪武、永樂年間,戶等制度還在勉力維持,到英宗時開始想方設法對此制度打補釘,到了嘉靖萬歷年后,大家終于確定這制度完全不適應時代,真沒啥補的必要。

      現在大明所謂商戶、匠戶都已經有名無實,許多匠戶早就不會做手工,只要兜里有錢,匠戶可以不去服徭役、商戶子弟也可以走關系去考科舉,至于民戶轉而經商更是成為社會上的主流選擇。

      雖然中晚明的朝廷已經盡力在消除戶等制度和時代發展的不適應,但卻始終無法填補軍戶這個大坑。

      衛所兵現在是公認的不能打仗,衛所土地一團亂麻,而且衛所兵還很難調動。想要調衛所兵去遼東實邊,就問一個問題:土地怎么分?

      最早朱元璋給衛所兵分田時按照的是口糧田標準但,等到衛所制度建立二百多年后,此時跟關內軍戶說他們祖祖輩輩耕種的衛所田地是國家的,讓他們把現在分到手上的田放棄掉,到遼東給他們分一塊新的,這話誰能信?即使信了,朝廷也沒有這么大能力去執行。

      徐光啟搖頭感嘆:“遼東多地無人,關內多人無地,卻偏偏關內人去不了遼東耕種,何其荒唐……”

    
  宋一韓接著說:“我當諫言,多調內地衛所兵去遼東實邊。”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汀县| 井研县| 朝阳县| 增城市| 会东县| 庐江县| 崇义县| 乌拉特后旗| 融水| 蒙山县| 福清市| 怀来县| 东莞市| 喀喇沁旗| 阜新| 通榆县| 静海县| 龙游县| 新营市| 三江| 仁怀市| 丰宁| 沙湾县| 乌拉特中旗| 慈溪市| 肥城市| 嵩明县| 花莲市| 霍州市| 东城区| 邹城市| 河源市| 荔波县| 岐山县| 长白| 朝阳县| 崇文区| 庆城县| 临澧县| 东方市|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