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范允臨則馬上起身就往門外走。 王文龍問:“至之去哪兒?” 范允臨:“我去約幾個京中有錢的朋友,問問他們可否資助。” 王文龍一笑,他有信心這個辦法能夠獲得成效。 資助人制度,這是他前世歐洲各大科學機構不約而同選擇的運營方法。 無論是考古還是科研,都是很燒錢的活動,每一個科學家文學家背后都站著一批資助人。 比如天文學家開普勒發表的天文學年表叫做《魯道夫年表》,就是因為此項天文觀測的資助人是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伽利略的資助人是美帝奇家族、迪卡爾的資助人是瑞典女王、培根的資助人是埃塞克斯伯爵等等…… 科學家和哲學家借助這些人的資助可以專心搞科研,而資助人借助科學家在知識界的威望來顯示自身氣派。雙方的關系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身份的交換,甚至在很長時間里,一個科學家如果沒有得到位高權重之人的資助,其觀測結果和新理論都不會受人相信。 歷史上牛頓寫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將書稿送到皇家學會,英國皇家學會卻沒有錢給他出書,因為當時皇家學會的錢都要用來出版威洛比的《赤道魚類》。 《赤道魚類》的價值當然沒法和《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相比,但作者威洛比的資助人面子大,給錢多,皇家學會自然小心伺候。 當時皇家學會財政緊張到連辦公人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了,卻還是花大價錢出版有海量圖片又根本賣不出去的《赤道魚類》,而家牛頓的大作棄之如敝履。最后還是大天文學家哈雷看到了牛頓的書,決心當他的資助人,在他幫助之下這部科學史上的不朽名作才得以面世。 科學家們不管平時生活習慣多么奇怪,面對公眾多么高傲,對上這些資助人時身段都無比柔軟,真別說什么外國人沒有人情世故,哪怕是牛頓,見到哈雷時該拍馬屁照樣得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