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之前薛素素所演的《白蛇傳》在蘇州虎丘大會大火不過證明了他們能在昆曲的窩子站住腳,而這次白蛇傳北上南京大為成功,則表示著《白蛇傳》和坤班終于闖入了北曲市場。 南京和蘇州地方相隔不遠,但是卻是兩種方言區。 南京作為大明的留都,南北文化交匯,流行的戲曲種類包括了北方的“雜劇”“北曲”,以及南方的“傳奇”。而蘇州是江南的文化中心,乃是“南傳奇”的窩子。 幾十年前在蘇州的昆山大曲家魏良輔對當地的“南傳奇”曲種“昆山腔”進行大規模改造,引入了花樣聲腔,造出“昆曲”。而后昆曲向南北傳播,又分成南昆北昆。 南京也流行過一陣子昆曲,但是到現在還是北昆的市場,而坤班這次帶著南昆的《白蛇傳》殺回南京,對于中國戲曲史都是有影響的。 坤班于關廂外最初只打算演五日,因為觀者如堵加上天公作美,演出先延到十天,接著又延到十五日,哪怕地主不斷抬高場地租金,坤班都還有的賺。 演出實在太火,唱的薛素素都怕了,從原本的天天上場改成隔三天上場,嗓子實在受不了。 江南的報紙也對此有了反應,臨川派和吳江派為《紅梨記》與《東郭記》孰優孰劣爭論的不可開交,但是對《白蛇傳》卻是一面倒的贊揚。 臨川派認可《白蛇傳》宣揚的愛情思想,夸贊其中的浪漫主義,認為法海是臨川派劇本中常見的保守大家長形象,也將《白蛇傳》當做是臨川派的代表作品。 吳江派卻也認為《白蛇傳》是自己派別的佳作。 沈專門發表文章夸獎《白蛇傳》韻律工整、用詞文雅,而且在劇情中體現了大量的市井樂趣,將人物寫的生動活潑。他在文中還寫了一些沈宜修小時候跟他學習詩詞的日常,表面上是在夸獎沈宜修,而話里話外其實是想將《白蛇傳》歸為吳江派的作品。 坤班演出大獲成功之后,南京的班社順勢開始招生。坤班的字輩是俞安期請王文龍起的:“子孫永葆有,世代長流傳”,這是從元人曲子里改的詞,薛素素問王文龍要不要將詩句補成二十字絕句,王文龍果斷搖頭。 他道:“字輩這東西,能傳十輩就不得了了?!?br> 再多也是浪費。就好像當年朱元璋給自己每一個兒子都起了二十字的字輩,然后每個王到自己封地又接了二十字的字輩,加起來都四十代人了,然而大明的藩王哪怕是最長的也不過是傳了十幾代,算算也知道不可能,二十多年一代人,真傳四十代得九百多年,傳到二十三世紀都還沒傳完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