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顧憲成想到如今儒學與宗教的關系,喃喃自語:“以人為本,不錯,這正是神道設教的好路子!以前那些人辯論宗教與儒家的關系總是說不清,今日聽到建陽此言使我豁然開朗啊!” 東林書院的儒家思想主要來源就是顧憲成,他的這一門派對于此時流行的心學和理學都有抨擊,主要的原因就是顧憲成反對佛道思想進入儒學,認為心學和理學都因為佛教的影響而變成空談。 當顧憲成聽到王文龍對于中華文明以人為本的解釋,頓時便有知己之感。 等到送走王喜,顧憲成便叫來弟子道:“你去打聽打聽,王建陽近日是不是都在南京?” …… 顧憲成輕車簡從在兩個弟子的陪伴之下,來到了王文龍為南京的宅子。 顧憲成在書房中坐下,便笑著說道:“建陽,我聽王公公說了,你關于中華宗教之論,頗以為然。想請你仔細講講以人為本這四個字。” 王文龍回答道:“我以為顓頊絕地天通之時,已經將宗教控制人心的部分盡量削弱,所留下來的部分則是為了讓百姓在痛苦生活之中可以有個信仰歸宿,也就是我等所說神道設教的意思。這和其他文明奉某神為文明中心的思想迥然不同。中華文明自古以來便腳踏實地,早早認識到一切問題是由人產生,也必須由人去解決,而不能寄托于宗教,正如經典所言: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便是我提出以人為本的意思。” 顧憲成聽的滿臉欣賞,笑著說道: “建陽這話說的好,一切的宗教目的都是為了服務日用民生,宗教只歸宗教,就是為了解決百姓信仰無著而出現的,如今天主教入華是因為此理,當年引入佛教也是為了此理。只可惜佛教中生出一派禪宗,遠離了百姓日用只去談玄論道,這便是走上歧途了。” 顧憲成這群東林黨人總拿著禪宗當靶子打,主要原因是他們反對儒家的理學、心學引入了禪宗思想之后出現的“修身”主張。顧憲成認為儒家原本的思想應該是治國齊家平天下,但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愿太難達成,于是當王陽明提出只要修養心性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的主張之后,不少儒生就選擇鉆研心學,不再去想什么家國天下,而是只修煉自己的心性道德。 東林黨斥責這種做法為“閉眼談心性”,消極避世,對世界上種種需要改革的事情視若無睹。 在此基礎上顧憲成反對“不學不慮”和“出世”,故而強調治世,號召所有儒家學者都去參與政治,提出“天下之士非當自之天下”的口號。但是參與政治哪是那么簡單的?單個的儒家學者想要參與政治必須抱團取暖,而既然是信奉顧憲成的主張而參與政治,抱團取暖的方向也很清楚了――東林書院有請。 顧憲成的這一套主張在理論上可以站得住腳,在行為上更是非常適合東林黨的宣傳動員,顧憲成以及他的同道能夠圍繞這套思想形成同樣的價值觀,這套理論簡直就是完美的東林黨所需思想武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