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笑道:“若如此四表該如何解釋曾經一統歐洲的羅馬帝國?天下為何要統一為的是消除勢力之間的戰爭,使得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百姓安樂。反觀歐洲大地,不光是杜埃,荷蘭、葡萄牙、比利時、普魯士、德意志,整個歐洲大地哪里沒有戰爭的陰影?國王之間的戰爭、國王和共和國之間的戰爭、宗教勢力之間的戰爭、宗教勢力和世俗政權之間的爭斗,四表說天主教給歐洲社會帶來了統一的思想,但我卻以為現實情況和四表的描述相差甚遠。這一切并非沒有原因的,歐洲和中華不同的宗教觀便是主要因素!四表以為中華文明的宗教觀和歐洲不同,這其實只是看到了如今大名的情況,再往之前中華文明也曾經歷過如歐洲一般宗教占據生活主導的時代,不知四表可聽說過絕地天通?”
金尼閣雖然讀過一些中華文獻,但是對于史前人物還真沒有深入了解,一下被問懵了,只能搖搖頭。
王文龍解釋道:“傳說上古五帝時代有一個帝王名叫顓頊,在他統治中原的時代,所謂中原王朝還是一個松散的部落聯盟,當時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巫師,每個巫師都自稱能溝通天地,請神祈禱,導致國家行政難度極高。顓頊成為帝王后便任命一個叫‘重’的國師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他接著宣布自己斬斷了天地之間的聯系,除了國師之外天下再沒有部落的巫師可以溝通天神。這便是顓頊絕地天通的故事。”
金尼閣笑道:“這只是個神話傳說吧?”
王文龍道:“這些上古的記載,有人認為是史實,有人認為是神話,但在我以為,這即使是神話也定是反應了中華文明先祖的政治演變過程。顓頊所做的絕地天通其實就是將宗教解釋權收歸朝廷所有,統一民心。絕地天通之后百姓依舊可以祭祀,說明這種統一并非是反對宗教,而是禁止有人以通神的名義獲得超越中央王朝的法統。試想若是每個部落都有巫師,每個巫師都能通神,哪一天有一個部落的首領想要造反直接變假借巫師的口吻表示獲得神諭,他將取顓頊而代之,這豈非輕而易舉地獲得了造反的借口?哪個人想要創立新的宗教便說自己獲得了上天的啟示,這豈非亂國之禍源?顓頊絕地天通,其實反映的便是中央王朝早在上古之時就已經開始構造一種超越宗教的執政合法性。”
金尼閣冷笑說:“這是用政治去解釋宗教,乃是對宗教的不尊重。”
“政治和宗教可能分離嗎?”王文龍哈哈笑道:“絕地天通的時代,距離堯舜禹尚有千余年,早在堯舜出世的千余年前,構成了我中華文明宗教觀的基礎,這樣的宗教觀也使得中華文明在以后的歷史事件中做出了許多與其他文明而不同的反應。”
金尼已對于上古的中華神話時代沒有什么概念,問道:“建陽如何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
王文龍笑說:“比如各個文明都有大洪水的傳說,在其他文明里,拯救人類出大洪水的多半都是神靈,而中華文明的大洪水傳說中,治水的人叫做大禹,面對大洪水時禹王并不是依靠單純的神明力量,他組織大規模的水利興修,他從西方的流沙走至江淮,會稽各地諸侯,以雙腿丈量土地,以人類之手抗擊天災,終于完成治水的大業。禹王在十三年的治水中走遍山川河流,三過家門而不入,雙腳泡在河水之中以至腿毛褪去,終身半瘸,而終成此業,因為他拯救蒼生,故得到萬民敬仰,世代供奉。”
“在我中華文明里,哪怕是神話,也贊賞人類的力量,又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王屋太行兩座大山擋住去路,若想移開,放到其他文明之中肯定只能依靠神明,而在中華文明的神話里,卻有一個愚公,他能世世代代的帶領子孫移開大山。”
“而且這樣的故事并非只在中原,西南同樣有五丁開山的傳說,蜀王為了能夠開鑿蜀道,派出五個大力士,地摧山崩壯士死,而后蜀道方成。面對天災,中華上古因為絕地天通斷絕了求神的這一條路,故而只能使用人力,反而創造了諸多改天換地的偉業!”
金尼閣聽得驚訝,也不得不贊同這些先輩的偉大:“這宗教觀的確獨特。不過五丁開山應該是先秦的事情,那時的道教尚未出現呢,和如今的佛道二教思想混亂又何有何關系?”
王文龍笑道:“正是因為在上古之時中華文明便已經將宗教因素給拋棄,所以今日四表所見之中國各宗教的神仙也是同一套思想的傳承。敢問五丁是哪路神仙?神力從何而來?他們原非神仙,只因為做到了開通蜀道這樣的偉業,所以就被百姓編入神話之中。”
葉晝則隨著王文龍的話思考,漸漸眼睛發亮:“建陽的意思是,如今我中原神話的各路神仙就是如此而來的?”
王文龍笑著點頭:“是了,中土各個宗教之中所敬奉的神仙之所以法律來源含混不清,正是因為這些神仙的神格原本就不是通過宗教思想而賦予的。列位想想:我中華文明各神仙,除卻山神水神這種自然神之外,大多都是曾經有過極高貢獻之偉人所化。”
“比如呂祖呂洞賓原身是一個成就極高、施醫舍藥救人無數的道長,再比如關帝爺,那是一位忠義無雙的英雄,媽祖娘娘,原身乃是宋時一個在海邊救助漁民的善女。”
“他們本不是神仙,因著受百姓愛戴,便受到香火供奉,漸漸賦予神格。而和尚道士只能在他們成神以后才加以解釋他們的神性來源以及所分管的飾物,倉促之下,宗教理論自然難以補全,以至于千百年后各路神仙的法力以及所管事情都有所矛盾。”
對于中國宗教史的研究要直到前世的近代才開始進行,對于中華文明的宗教觀特點,也要到那時才漸漸被人所稱贊。王文龍所說的內容在后世的網絡上早已經傳遍,但是此時聽到在場眾人耳中卻是無比驚訝。
王文龍道:“四表以為宗教理論駁雜,是中原宗教的弱點,然而這其實正是中華文明對于宗教觀的自然反應。”
“中華文明尊敬人類的力量,就不會過于在乎宗教的解釋。也正是因為尊重人力,中華文明才能腳踏實地的發展成如此龐大的一個體系,卻依舊保持著團結和嚴整。這樣的特點我將之稱為:以人為本。”
王文龍笑道:“若丟掉了這一點,而以宗教角度出發去思考宗教,理論自然清晰了,但失去了對凡人之中偉大者的尊敬,失去了這種以人為本的精神,中華文明何能發展到今日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