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葉相高如今已經是要做閣老的人,視野也必須放到統領全國的高度上,月港開關哪怕鬧出了再多走私之事,但卻實實在在給朝廷財政帶來頗多好處。 作為未來的閣老,除非福建洋面上亂到了朝廷需要派兵剿匪而導致入不敷出的程度,否則葉相高絕不會支持海禁之事。 那仆人記下葉相高的話語,出去通知幕僚寫信。 幕僚進屋時順便帶來一疊福建老家寄來的報章,這都是家鄉的報章雜志,是葉相高動用了八百里加急從福建送來的,許多報章到葉相高手上,距離印刷出來的時間還不超過五天。 葉相高現在正在要成為閣老的關鍵時刻,不能有任何污點出現,連鄉里雜談他都要時刻監視著,畢竟家鄉情況對于這時的朝臣來說也會影響他們的仕途與風評,如果有要緊的事情,葉相高必須馬上作出反應,或是避嫌或是發表議論,一旦反應不及時就會落人口實。 葉相高翻著報章,第一封就拿起了,福建市面上銷量最高的《旬報》,看著上面漂亮的花框報頭笑道:“這些報半年不看,卻是印的越發精美了。” 被叫進來寫信的師爺笑道:“這是王建陽發明的石板印刷術,據說不須刻刀雕琢,用藥水點石即能成刻版,實在是神奇之極。” “王建陽又在報上開了專欄?”葉相高掃了一眼報頭目錄,就將報紙翻到王文龍專欄文章的那一頁。 只見那文章開篇就寫道:“竊謂海者閩人之田也。” 葉相高點點頭笑道:“這形容用的好,于福建人來說,下海貿易、打魚就是天然生業,與他處的種田農夫無甚差別。” 士農工商,商人是最末流的階級,而農民則僅次于士大夫位于四民中的第二位,何喬遠用“海者閩人之田也”的比喻直接將開海貿易的商人形容成了種田的農民,這個比喻一出來之后,他為商人辯護都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葉相高只看了一句就感興趣,繼續向下閱讀,就見王文龍寫道: “閩地狹窄,又無河道可通舟楫,以貿遷江浙兩京間,惟有販海一路,是其生業。高皇初定天下,彼時寸板不許下海……” 王文龍引經據典,在何橋遠的原文之上夾雜入了大量的歷史內容,其中一些是《明史》和《明實錄》的檔案,大明還沒滅亡呢,隔代修史,這兩本書自然還沒被編出來,其中許多內容雖然這時人有所聽聞,但是卻很難得到資料看得如此精辟。 葉相高把文章的第一大段讀完,基本就了解了福建開海禁海政策變動的歷史,以及每一次政策變動的背后原因,只覺得王文龍這文章所用的史料詳實。布局又十分得當,看起來頗有收獲,而且對于士大夫階級很容易接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