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文龍的《雜詩》經過幾天時間已經在蘇州的文人之中流傳開來,且這批文稿的質量相當不錯,而且全都是以批評時局、呼喚世道清明的內容為主題,天然具有傳播能力
《蘇州旬報》也適時報導,稱此事為福建蓮社、江南西湖會的文人聚集太湖畔“為天下同聲共呼”,應者云集。
報道加上有這批文稿做底子,在江南受水災人心惶惶的背景下,立刻引來大量認同。
反正王文龍知道此時天下最大的矛盾就是黨爭以及稅監,只要輿論起來,自然而然就會沖擊向這兩個方向。
于是雖然最初大家的批評方向都很模糊,《旬報》卻也沒有做刻意的引導,怕落鼓吹輿論的話柄。
《蘇州旬報》只是暗暗添一把火,做了南直隸水災的后續報道,將采訪到的水災災民衣食無著的情況反映出來。
文會和詩稿針對的是中上層文人,水災報道則調動起了普通江南市民的情緒,兩相合流,蘇松常鎮四府的民情一下就沸騰起來。
百姓們極為不滿,各大報紙也爭相質問:為何南直隸流民涌入蘇州,官府卻不加以救濟?
蘇州官府本就害怕流民生出民變,這時本地百姓也鬧將起來,官府瞬間緊張,什么御史、布政使都來關心流民情況。
劉成以及稅吏阻撓放糧本來就是大張旗鼓的半公開行為,自然一查就清楚,官府知道了,雖然不好直接公布,但是官府上下全都知道了這消息,和直接公開也沒什么區別,不久之后,蘇州街面上也就把真實情況給傳開了。
之前蘇州百姓雖然有些人知道劉成在阻撓運糧之事,但是因為蘇州家中自己有糧所以還沒有引來太大輿情,可這時情緒洶洶之下稅監自然成為情緒宣泄的出口。
原本劉成自以為可以壓下此事,卻沒想到在民意裹挾之下這消息瞬間就爆了,整個江南從販夫走卒到文人士大夫全都開始痛罵他的惡政。
東山詩稿之中的詩句其實有不少是在罵黨爭的,最開始東林黨都不敢出來說話,直到此時火力焦點被轉向稅監,東林黨人也終于跳出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