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老爺來的真巧,你瞧,這《紅山玉講稿》的抄報紙才剛到,油墨還香著呢。”書客從匣中拿出一份薄薄的《紅山玉講稿》,這是王文龍在開原社學會講的稿件,小半個月前才在京城發出來,剛到的蘇州,馮子軒有志于此,自然要買來學習。 馮子軒看到那稿子卻沒有直接買下,而是防備的問道:“你這稿件是全的么?” “這是當然。”那書客鄭重承諾,“我們印的都是全本,若是發現有漏字漏印的,老爺盡管回來退。” 隨著蠟版油印技術的普及印刷的成本在降低,廉價書籍漸漸充斥市場,但也帶來了一些壞風氣。 不少的印刷商再也不注重堂號的品牌價值,只想賺快錢,往往出一些不全本的書籍用來騙人,比如原書十萬字,而他們翻印的本子就只有八萬字,且不是前八萬字,而是選取書籍的前四萬字和后四萬字,讀者要看到一大半時才發覺不對,馮子軒就被這種劣質書籍給坑過。 拿過這講稿翻看一下,感覺應該沒有漏頁,馮子軒這才繼續問:“新的一期《蘇州旬報》有么?” “有,有,您稍待,我回店里去取。”書客連忙說。 《蘇州旬報》銷售用的是專銷模式,這書客就是一個包銷商,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從報社進來報紙,而讀者自己去報社買報都原價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