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他一番話說的平和,順帶還捧了捧今天到場的諸位官員。
接著王文龍繼續說:“我是甲骨研究會的研究室主任,深刻知曉考古發掘的艱難,這也是我們以為必須成立研究會來保護考古事業的原因。前幾日我們才完成了遼東紅山文化第一階段的考古發掘,遼東地處偏遠,人口希少,邊境軍屯的條件更是艱難,能夠完成此次發掘,我同著參加發掘的王伯良先生等甲骨社的先生都是吃了不少苦頭的。而此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遼東百姓許多幫助。邊境的軍官準許我們在當地發掘文物,甚至為我們跑關系買下地皮,邊境的軍戶們收留我等在家中吃喝,正是農忙的當口,聽聞我們要發掘,也有不少軍戶卻主動跑來幫忙?!?br>
“在下親眼觀察,發現遼東百姓實在是樸實可愛,由此也對于遼東的歷史產生興趣。詢問之下才得知如今的遼東邊民大多數都是本朝間從內地遷移而去的,最早是為了清掃北元,作戰得勝之后他們原本就要回家過上安樂日子,可當時朝廷一聲令下,命令他們屯墾邊疆,永葆北境,這些軍戶的祖先們便毅然決然的留在了遼東。二百年間,每當蒙古人、韃靼人、女真人入寇遼東,這些軍戶都拿起武器英勇抵抗,守衛了我大明的遼東疆土。”
“這次完成了紅山考古發掘之后,我途經開原城,城中的社學要我去做會講,我由此又接觸到當地一些讀書人,聽聞了他們所說的遼東情況……”
王文龍朗聲當著眾人的面緩緩說著遼東人的景況,他把佟卜年、蕭汝芳所講的情形動情的講述出來,自然做了一些藝術加工,描述出了一群身處邊疆依舊用功讀書、心向大明的遼東士子形象。
眾官員們聽著聽著便漸漸沉浸進去,他們也總算明白為何王文龍今天會做上這樣一桌飯菜。
隨著王文龍的講述,眾人漸漸將自己帶入了那群英勇頑強、百折不撓,同時又備受內地人歧視、誤解甚至欺負的遼東百姓視角。
這年代的內地人對于遼人的歧視非常常見。
甚至包括原本歷史上提出“以遼守遼”的孫承宗在遼東任上時也呼吁提防遼人,認為“遼將、遼兵,便結成族類,漸成極重之勢”,同時他對于手下其他地方的軍隊抱團卻又不以為意。
且因為遼人在朝中幾乎沒有聲量,在王文龍講述遼東人的感受之前,大多數公卿甚至不覺得自己對遼東人有采取歧視的做法。
和讀書人講道理還是比較方便的,起碼讀書人在公開場合還比較要臉。
聽到王文龍講述遼東人的遭遇,在場的公卿們頓時有些不好意思。當王文龍表示遼東邊地的軍糧供應時長不充足,高粱米水飯、黃豆醬以及雜糧干餅子是軍戶百姓日常的食物時,再沒有官員敢對今天甲骨研究社招待大家吃這些玩意兒表示反對意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