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四百零九章 花部革新-《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第(3/3)頁

      在沈陽,王驥德一見到王文龍便激動說道:“我似有一個戲曲的新理論。”

      “說來聽聽。”王文龍道。

      王驥德說:“遼南海路斷絕之后,距離中原地區太遠,雖然有商貿往來,但是文化交流卻是薄弱,以至于此地之皮影戲演出內容往往荒誕不經,許多瞎里胡鬧的東西都被編了出來,但我看了這個把月,卻覺得這些瞎里胡鬧的東西頗有樂趣。甚至比真實的歷史故事以及小說話本更要有味道,這種戲曲感覺我在江南時也有,但卻從未如此強烈……實在是口說不出。”

      聽聞王驥德一番敘述,王文龍直接笑著道:“我為兄長試言之:戲曲作品所演之事不必皆有證,所演之人不必皆可靠,可以不拘文理、不講格局、不循聲韻,只要便于扮演、發人歌泣、盡情動俗即可。”

      “對對對!”王驥德連喊三個對字,點頭說道:“我想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戲曲比之過去老戲好看的多!”

      王文龍心里不禁感嘆,這皮影戲果然是古代民間藝術的瑰寶,居然在明末就把“花部革新”給啟發出來了。

      原本歷史上清代以后皮影戲在北方風行,演出場次很多,同時皮影戲又不受高雅的文人所重視,導致皮影戲的劇作內容有相當多偏向于百姓民俗的再創作,漸漸脫離了古代戲曲一般的創作模式。

      于是原歷史中皮影戲便促成了“花部革新”運動。

      原本歷史上的此運動領導者是陜西的皮影劇作家李十三。

      乾隆年間李十三在創作中提出:皮影戲曲的故事內容不一定要照搬史書或者是改編已有的故事,完全可以虛構創作,也不需要依照古板聲律,只要好看好聽就行。

      這些思想在后世人可能以為是廢話,但是對于中國古代曲藝創作卻影響深遠。

      在花部運動之前,戲曲的創作模式一直是劇作家將流行的小說、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改編成戲曲,基本不存在,先有劇本,再有故事的創作。

      就比如關漢卿寫《竇娥冤》是根據《列女傳》中的故事改編而成的,湯顯祖寫《牡丹亭》是根據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的。

      這種“出出皆有傳頭”的要求明顯限制了戲曲創作的題材,而花部革新之后,中國的戲曲作家才終于不再“改戲”,而是“寫戲”。戲曲故事終于能專門作為劇本被寫出來。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邵县| 临海市| 托克逊县| 盐边县| 元朗区| 航空| 灵宝市| 上饶市| 大英县| 信阳市| 昆山市| 丘北县| 颍上县| 中方县| 肃北| 丰县| 沅江市| 城市| 望城县| 华宁县| 桂东县| 镇平县| 冷水江市| 福建省| 福清市| 石屏县| 澜沧| 保康县| 绍兴县| 马尔康县| 青州市| 皮山县| 射洪县| 保德县| 越西县| 海宁市| 宁陵县| 枣阳市| 邵东县| 临高县|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