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海外熱捧-《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第(3/3)頁
王時和打斷說道:“王建陽的《葡國史》不是說西班牙殖民者喜好使用呂宋華人當做賬房會計一類么,他們既然有這樣需求,華人也不想奪他們的呂宋,他們該不會和呂宋華人關系鬧得太壞吧。”
趙子明等商人也不想說服王時和,趙子明只是請求王時和將呂宋華人的危險情況上報朝廷。
實際上自從幾年前王文龍寫《葡萄牙國史》就有意要透露歐洲人屠華的行為,他在各地會講之時,也經常闡述歐洲人殖民時對于手下各民族的屠殺平衡方式。
這些都是為了盡量避免呂宋大屠殺這樣慘劇的發生。
王文龍能做的也只有這些,呂宋華人不回大明各有原因,他就算直接告訴呂宋華商歐洲人要對他們進行屠殺,大多數華人恐怕也都不會相信,更別說組織撤僑了。
而王文龍長久的努力到此時在呂宋華人之間終于起了效果。
呂宋華人已經開始組織起來,他們沒有能力從西班牙人手中奪走呂宋殖民地,但是決心用盡一切辦法自保。
其實王時和所在馬尼拉的華商會館之中就存放了大量武器,甚至這會館的建筑都修成了碉樓的樣式,并且擁有糧食儲備以及不怕投毒的深井。
不允許外族人進入也是防止被歐洲人窺探到會館之中的具體布置。
王文龍都想不到他的《中華文明入臺史》在南洋華人之中引起的反響有多大,這些南洋的福建華商對于開墾臺灣的熱心甚至比福建本地人都要強。
如果呂宋真發生了屠華事件,以如今大明的軍力是沒有辦法出海來保護的,呂宋的華商修筑堡壘囤積物資或許能夠抵抗一陣,但是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一些華人甚至想籌措經費去臺灣開辦造船廠、兵工廠之類,只因如此就能通過不受大明控制的工廠購買槍炮彈藥以及戰船。
這些華人以為在他們與海外遇難之若能從臺灣借兵,恐怕是讓呂宋華人能夠擁有自保能力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