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東西就在我車上背簍里。” 不久之后陳良生就將一筐古董拿了進來,王文龍、楊天生還有來看熱鬧的張燮都圍到桌邊。 陳良生先從那竹筐中拿出一個布袋子,打開往桌上一倒,嘩啦啦落下了十幾枚的銅錢。 看到那銅錢時張燮就臉露驚訝,奇道:“你說這是臺灣島上挖出來的?這怎么可能?” 陳良生點頭說:“這就是在淡水河岸挖的,我們何必作假?” 楊天生好奇問道:“這是什么古錢幣嗎?” 雖然明朝大量使用前朝的貨幣,但是這樣的五銖錢楊天生也沒見過。 張燮解釋說道:“這是魏晉的五銖錢,哪怕在大陸上也難得尋一枚,居然能夠在臺灣島發現?難不成早在魏晉時期就有漢人去過臺灣?” 王文龍心中已經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問陳良生說:“你們還挖到了什么?” “還有一些銅盤陶碗之類。”陳良生說著又從竹筐中拿出兩個陶盤,一個黃銅斑駁的銅碗。 看到這銅碗時張燮再次驚得張大嘴巴,說道:“這不是銅碗,是銅鎏金碗,還簪了花紋。” 王文龍問道:“你看這碗是什么年代的?” 張燮拿起那鎏金銅碗翻看了一下,道:“看簪刻方式是唐碗,而且做的還頗為富貴。這碗的土沁圓熟,沒有大幾百年時間是沁不進去的,且這個鎏金碗之前多半還鑲嵌有寶石,可能是在土中埋藏時掉了,或是挖掘出來時沒注意受了什么磕碰。可臺灣島上怎么會有唐代的鎏金銅碗?” 陳良生和楊天生聽說這居然還是個鎏金器也頗為驚訝,而王文龍則是早就料到了。 知道陳良生他們的村子就在淡水河左岸,而且還在農田中挖出不少古代文物時,王文龍就猜到陳良生他們的村子所在地多半就是后世臺灣的十三行遺址,那是臺灣進入鐵器時代以后最著名的遺址。 后世臺灣十三行遺址的發掘發現了煉鐵作坊,說明遺址的居住者已經擁有了生產鐵器的技術,并且發現當地居民留下的稻種,這些技術幾乎肯定是和大陸交流而來的,而且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幾百件的銅器,這些銅器都不可能是臺灣本地生產制造的,更出土了接近百枚的大陸錢幣和古瓷,錢幣和瓷器的年代明顯是唐宋風格。這些都是早在唐宋以前就有大陸人前往臺灣的鐵證。 王文龍分析說道:“這些古董證明自魏晉三國,隋唐至宋元,均有大陸人不斷抵臺,這也正常,古書之中歷朝歷代皆有關于臺灣島情況的記載,最早在三國時就有大軍征臺灣的記錄了,歷朝歷代,凡是中原王朝強盛的時期,幾乎都有中原人物前去臺灣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