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顏思齊出海兩年,手下就已經有了三條海船,并且同結拜兄弟楊天生一起投資進行臺灣島開發。 顏思齊進院子給王文龍送上禮單,然后坐下說道:“楊大哥過兩日就回福建,說了到時還要親自來拜會恩公的。如今楊大哥的移民村落進展順利,我們在臺灣的人口也已破了三千。” 姚旅問:“要不要福建官府再給你們送些人去?” 顏思齊擺手道:“要等我們現在手上的移民村建設好之后才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我們選定的移民點就只有那么多適宜開墾的土地,急切之中送太多人去也使不上力。” 他道:“開墾是以點帶面,怕的不是現在沒人,而是怕福建這邊的政策一年一變,最怕等我們將良田開墾好可以吸納人口時衙門又不放人了,我看建陽公的《葡萄牙國史》里頭寫歐洲人的殖民都是有計劃的輸送人口,不像我們這里,鬧饑荒時人就跑去,等饑荒平息了又紛紛想著回大陸,福建的官府還到臺灣吸納青壯回流來種地交稅,甚至說什么海禁,這樣沒長性,豈不是平添了開墾的難度?” 姚旅聽了這話,在王文龍耳邊小聲說道:“這少年眼力倒還不錯,小小年紀對于開墾事業竟能看得清楚。” “要是福建人都有這樣的眼光就好了。”王文龍無奈的笑道。 前兩年徐學聚倡導福建衙門開墾臺灣,正好趕上福建的災荒綿延,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也是個有眼光能做事的官員,所以開墾移民政策還沒受到太大沖擊。 可是這兩年隨著福建洋面的形勢風云變幻,特別是荷蘭人占領澎湖一事之后,朝廷又傳出應該調整海禁政策的消息。 原本歷史上隆慶以降的開海政策一直實行到萬歷末年,之后隨著荷蘭人騷擾沿海,明朝的海禁政策就在開海禁海之間不斷變更。 變更原因主要是海防安全和經濟壓力的考慮。 荷蘭人在東亞洋面的活躍養活了一大批的海盜,這些海盜不斷的襲擊沿海,致使沿海省份防御吃力。而原歷史上,荷蘭人占據臺灣之后更是直接以臺灣作為貿易中轉口岸,大量福建海盜將福建的貨品走私到臺灣貿易,月港的關稅大減,開海對于朝廷來說便越來越無利可圖。 不利因素兩相交雜,原歷史中到了天啟四年朝廷就會下令禁海,之后又屢次反復,過程中對于海貿的限制不斷加強。 顏思齊送完禮物之后就跟王文龍聊起《葡萄牙國史》和《民族國家論》。顏思齊識字不多但是頭腦靈活,并且有相當的國際眼光,講起這兩本書,說的頭頭是道,王文龍和姚旅與他聊的頗為投緣。 可轉過兩天,福州方面卻突然傳來消息,朝中的刑部主事南居益上書建議禁海。 這一提議正趕在抓了三一教漢奸、徐學聚剛剛派人去監督臺灣民團之后,瞬間讓八閩的海商炸了鍋。